农村留守高中安全教育有效性模式
2018-02-24蔡宗江
蔡宗江
[摘 要]因为亲情处于缺位的状态,留守高中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日益暴露出教育、安全、心理与健康等多种问题。留守高中生的问题不仅仅是国内构建和谐社会与新农村时所必须重视的,同时更是构建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必须化解的。在最近几年中,农村留守高中生的安全教育问题已引起国内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教师应分析同伴教育的概念,分析农村高中留守学生安全问题的当前情况,促进同伴教育对策的具体落实。
[关键词]同伴教育;农村;高中;留守学生;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6-0085-02
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务工人员的数量也在日益递增,他们已成为城市建设中的成员之一,从事着各类工作。因此,他们绝大部分人把孩子留在农村,这类孩子就是留守学生。因为各种缘故,这一部分学生在接受学校的教育时暴露出教育、健康、安全与心理等不少问题。尤其对高中阶段的留守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因而,更需要采取一定的有效性教育措施来着手解决,同伴教育是一种途径。农村高中留守学生问题不仅仅是构建国内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时需重视的对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新农村时必须化解的难题。在最近几年中,农村留守高中生安全教育问题已引起国内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
一、同伴教育概念
英语中的“同伴(peer)”指的是身份一样的人,归属为同类社会群体的一类人,在年龄、级别或是社会地位指标方面相同。至于教育(education)关系则主要涉及的是“发展(development)”与“培训(training)”,或是对指定的人群和事物所具备的“见解(persuasion)”,或是因为教育过程所产生的“知识(knowledge)”。
因此,同伴教育(peer education)就实践具体而言,表现如下:让某类群体的成员接纳知识与信息,通过群体范围提倡理念与行为、探讨或是宣讲有关生活方面的技术与技能等内容。它的主要特征是:在指定的人群内充分使用好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成员力量来有效改变相同群体环境中其余成员的认识、观点、理念或是行为等。事实上,同伴教育指的是年龄、背景、社会经济地位以及个人经历等相仿或有相同语言的群体在一起共同享受信息或行为技术,目的是对群体内的其他成员在观点、认知、理念或行为等方面进行一定教育的范式。
通常而言,同伴教育主要包括正规与非正规两类教育模式。其中,前者指的是在一个集体内 (比如社会群体或班级)基于具体化的内容有条理地展开规划,有确定的活动流程与教育目标;后者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朋友与社会群体等环境所展开的,分享且探讨的话题并无预先的组织或是规划,能够围绕着确定的问题进行讨论,在聚会等任一恰当的时机与地点展开。
同伴教育的长处在于实施同伴教育的主体能够借助榜样所具有的示范性,在同伴所组成的社会互联网结构环境内互相学习与沟通,从而让数量更多的人获取相关的知识与技术。因此,班图拉有关社会学习的理论即变成同伴教育的背景式理论。
二、农村高中留守学生安全问题现状
1.农村高中留守学生的安全观念淡薄
据调查,2016年,我国非正常性死亡的青年数量为两万名左右,其中,农村所占的比重大。在最近几年中,有关农村留守高中生伤亡的报道并不乏见。因为未成年人尤其是青春期的学生比较活跃好动,监督管理这些留守高中学生的大多数是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这些高龄农村老人,通常须兼顾农田与家务的双重活儿,极易造成农村留守高中生脱离监管的视域,由于疏忽而导致意外性悲剧的出现。
2.农村高中留守学生的法制道德观念较弱
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正值青春期,自律能力并不强。又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从而导致青少年与监护人的关系比较特别,只要不犯错,大部分监护人都会认可孩子的行为。因为缺少及时而又高效的制约性管教,一些高中留守学生纪律观念差,存在行为上的偏差现象。根据相关的调研结果可知,不少留守高中生在家中并不听取祖辈的教导,从而导致道德品性不良,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更有甚者出现谩骂打架、小偷小摸以及敲诈勒索等违法与违纪行为。根据调研的数据信息表明,高中生中约16.13%有过违纪行为,甚至有约3.1%的人有过违法行为。因而,法制道德理念问题和留守高中生的安全教育方面存在着内在关系。
3.农村高中留守学生缺少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高中生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直接的关爱与监护,在较长时期内缺少家庭的温暖,有可能与目前的监护人沟通并不顺利,进而极易产生心理上的障礙。相关的调研数据表明,约55%的留守高中生与临时监护人存在矛盾,约54%的留守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困难但不知该向谁求助;约34%的留守高中生曾经遭受过其他同学的欺侮。
三、农村留守高中生同伴教育对策的具体落实
1.资料的编写与课程的设计
留守高中生同伴教育尚未有公开的教材,因此,本研究借鉴的是《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与《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中有关的安全内容展开课程方面的设计,依据其他分析者授课的课件展开授课内容与资料编撰,提供采用同伴教育方式的使用者。资料的安全教育内容主要涉及的是性教育,包括5大板块,即青春期的生理健康卫生、异性之间的交往、预防性的侵害、女性的怀孕与避孕以及艾滋病防范等。每个内容1 课时,共完成的时间为5课时,每个部分的课堂设计板块主要为:观看图片与短片导入、授课内容、释疑以及行为导引。
2.挑选同伴教育者
有关同伴教育者的挑选,通常而言包括两类方式,其一为从受教育的群体内挑选出同伴教育者,其二为从受教育者以外的范围内挑选出同伴教育者。两类方式均存在着一定的利和弊。通过相关的研究结果可知,前一类方式所挑选出的同伴教育者为群体信息的稳定来源,和受教育者沟通所运用的是日常生活中习惯性的共享知识与技术的相关方法。同时,他们可以和那些采取传统方法无法靠近的人群沟通,然而,同时会发现同伴和受教育者如果关系过于亲密,那么会使他们在探讨比较敏感的性话题时有一定的忌讳。后一类方式则更适合于技术与知识的教授,对于态度与行为所产生的效果比前一类的选择渠道显著。而且在讨论敏感问题时,受教育者无法敞开自己的心扉,涉及受教育者自身的相关问题时则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因而,本论文认为,分析挑选同伴教育者时须采纳的模式是“从受教育的群体内挑选出同伴教育者”,挑选的相关要求如下:(1)具备良好的沟通技术,对同学主体有明显的亲和力,在班级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与号召力;(2)具备一定的自信心与职责感,能够自愿为同学服务;(3)有时间与精力投入工作之中。
综上所述,同伴教育是客观存在的,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渠道,亦为一类教育模式。通常而言,同伴教育为校友、同龄人以及同学等主体展开相互之间的教育,而同班同学展开教育所起到的作用是最有实效和可操作性的。原因在于他们之间相互了解,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他们通常可以发觉教师和家长无法察觉到的若干问题,比如,打架、早恋、抽烟、酗酒等不良行为,能够及时地发现与教育。在绝大多数环境中,此教育模式能够有效推进社会规范性进度,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让人昂扬向上。
[ 参 考 文 献 ]
[1] 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4):41-43.
[2] 高童.同伴教育在中学生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7):271-273.
[3] 陈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对策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8(l):68-69.
(责任编辑 诺 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