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行知哲学思想初探

2018-02-24刘涛

青年时代 2018年35期
关键词:政治哲学经验主义

刘涛

摘 要:陶行知作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和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进行了改造,形成了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知行观和经验主义一元论。他为了广大劳苦大众得到解放,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论述了他自由、平等的政治哲学观。陶行知的哲学思想尽管具有历史局限性,但是对中国近代的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中国近代以来的教育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今天来研究它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知行观;经验主义;政治哲学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生活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批判地继承了王阳明、杜威等中外哲学大家的思想,贯穿于他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并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哲学思想观。

一、朴素的唯物主义知行观

知行观是研究陶行知哲学思想首要的观点,也是中外哲学长期争论的观点。知行问题不弄清楚,很难了解陶行知的哲学思想。

青年时代的陶行知,受到了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影响,相信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唯心主义哲学观。从陶行知先生早期将名字改为陶知行就可以看出他非常信奉这一观点。因此,他认为王阳明之所以没有成功,并不是他的唯心主义观点本身的错误,而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方法不正确,只要有正确的方法,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陶行知逐渐感受到了王阳明的观点的不正确性,而且与我国的实际情况并不符合,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无疑是条死胡同。

在陶行知觉得山穷水尽的时候,开始对王阳明的唯心主义思想进行批判,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进行转变。他在1927年《知是行之始》一文中,对王阳明的思想进行了批判,他说:“阳明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以为是不对的。应该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先生的这个“行—知—行” 的认识论公式是带有朴素唯物主义因素,肯定了行是知的来源和基础。1935年他《普及大众教育》一文中也提到了“我们所提出的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 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的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1936年在《生活教育之特质》一文中也写到:“书里的真知识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是毫不迟疑地同答说:行是知之始, 即行即知,书和书中的知识都是写书人从实践中得来的。......人类和个人的认识的妈妈都是行动。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从他的这些论述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他认识到了行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肯定了实践第一性,认识第二性,对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知行合一”学说进行了批判。随着他亲自参加了民族解放斗争和民主运动,后期更是承认了“存在决定意识”,“人脑是思想的物质基础”。陶行知的朴素唯物主义知行观在实践中的直接反映就是创立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学说。

陶行知的朴素唯物主义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局限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存在着很多积极的因素,但是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他主要从个别人的行动来了解“知”和“行”的关系,不是从人类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来了解“知”和“行”的关系,是脱离社会实践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行动,是个人的孤立的、狭义的行动,依靠这些“行”我们不可能完全去认识整个客观世界。

二、经验主义一元论

陶行知在美国留学时,师从美国实验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回国后他的很多理论都受到了杜威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影响,但是随着中国革命发展的具体情况,他又对杜威的很多观点进行了批判,很多地方都留下了经验论的痕迹,最终形成了经验主义唯物的一元论。

英国近代哲学家洛克认为经验具有二重来源,兼有唯心论和唯物论这两种认识论的因素,是典型的二元论学说。后来,英国哲学家柏克莱从右边予以修正,形成了主观唯心论;法国唯物论从左边予以修正,测地走向了唯物主义,实用主义则继承了柏克莱的主观唯心论。杜威作为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理论的基本特征是经验论,他认为经验先于客观世界而存在,经验不是客观世界的产物,客观世界是经验的产物;他否认了真理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真理只是一种主观人为的应用假设。

陶行知早期的思想受杜威的影响较大,一方面他认为经验是环境刺激的结果,另一方面他强调科学实验的作用,忽视了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例如,他在《行是知之始》一文中就列举指出:“我们先从小孩子说起,他起初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继承了杜威经验是环境刺激的结果的理论。此外,科学实验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科学实验并不能代替实践的作用。因此,他早期的很多论述更多的是采用了杜威的观点,更多的反映出的是唯心论经验论的观点。

陶行知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发现了前期观点存在的问题,将王阳明和杜威的论述做了180度的翻转,提倡做到老,学到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生活经验是人获取知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放弃了杜威的唯心主义经验论,走向了唯物经验主义一元论。他后期在《育才二周岁的前夜》一文中,就写到:“人类与个人最初都由行动而获得真知,故以行动始,以思考终,再以有思考之行动始,以更高一级融汇贯通之思想中,在由此而跃入真理之高峰。”说明了人类获得真理的过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基本规律。

三、自由、平等的政治哲学观

陶行知的政治哲学观受到既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影响,也受到了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影响,但又与近代中国的具体国情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单纯的主张教育救国到主张将教育与民族民主救国相结合。

陶行知看到了被列强蹂躏下的国家惨状,特别是“9.18”之后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人民生活在常年的战火之中,民不聊生,更加希望能够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民主共和国家。他认为实现民主共和国家的方式是教育,他在《我的学历及终生志愿》一文就中指出:“余今生之唯一目的在于经由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民主国家……发展和坚持一真正民主民国,因此乃惟一能够实现的正义与自由的理想之国”。共和主义的目的是“共和主义责之全体国民,群策群力,群运群智,群负群责,以求群之进化福利”。共和重视个人价值和个人责任,给予个人平等之机会。所谓民主,即:“一是政治民主,即民有民治民享之政府;二是經济民主,即民生主义;三是文化民主,即教育为公;四是社会民主,即社会关系上发动的改革;五是国际民主,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所谓平等,即“在政治上、生计上、教育上、立平等之机会,俾各人得以自然发展其能力而为群用”。但是,在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的影响下,他逐渐看到了仅靠教育救国是很难实现的,于是他把教育与民族民主革命相结合,走上了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

这一时期,陶行知的群众观点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他从关心中国的农民群众到关注工人、农民在内的整个劳苦大众的解放,他的哲学就是广大人民的哲学。他提出要了解人民,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拜人民为师。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这种朴素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正是陶行知政治哲学的伟大之处。

综上所述,我们研究陶行知的哲学思想,必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正确认识他的优点和不足。从总体上来说,他的哲学观是进步的、发展的,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但是唯物主义中又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因此,我们要将他的整个哲学思想贯通来研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他的哲学思想在当时发挥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学敏.陶行知哲学思想的探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03).

[2]G·J·爱默森,钱扑.实用主义教育之哲学观及对其的批判[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4,(01).

[3]黄晓燕.陶行知哲学思想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04).

[4]尹祥保.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哲学思想[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03).

猜你喜欢

政治哲学经验主义
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数据与语境
——第十七届《哲学分析》论坛专题研讨之二
思 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论政治哲学对确定性的追求
论柏拉图“哲学王”制度的合理性
论柏拉图“哲学王”制度的合理性
杜威经验主义课程理论指导下的探究性学习
以经验主义对抗建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