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2018-02-24刘慕英
刘慕英
摘 要:中国共产党总结自身执政经验和借鉴国外先进治国理念,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中华民族谋发展的执政理念,凝聚起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力量,带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进。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中华民族;凝聚力
执政理念是对执政规律、主要任务、路径方法等核心问题的科学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来自自身执政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同时包括对中国几千年的治国理政智慧的继承和对国外先进治国理念的借鉴。中国共产党69年的执政经验不断深化了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在不同历史时期,为实现全体民族成员的共同利益而不断确定新的目标任务,创新路径方法,使执政理念不断与时俱进。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生命力的民族,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沧桑依然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她那越遭受苦难越团结凝聚的民族力量和顽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执政,党的心里人民至上,时刻为人民的共同利益而奋斗。当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得以逐一实现时,全体民族成员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更加认可,更紧密地凝聚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形成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强大力量,朝着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奋进。
一、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石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建党之后,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建立了新中国,在全国人民的拥护下,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人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执政权力,时刻思考怎样才能为人民执好政,用好权。毛泽东把进京执政当做一场“进京赶考”,不敢有半点松懈。邓小平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胡锦涛提出“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习近平强调“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为人民用好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领导都把执政为民作为党执政的核心理念。党在任何时候制定和实施的方针政策都充分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坚持用人民群众的意志作为衡量为民执政的标准,注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中国共产党坚持为民执政,依法执政,为人民建立法治社会。邓小平同志早就认识到把一个国家、一个党的稳定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是靠不住的,很容易出问题,共产党执政不能靠人治,要靠法治。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六字方针,这就是最初的依法治国理念。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989年9月26日,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的江泽民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我们绝不能以党代政,也不能以党代法……我们一定要遵循法治的方针。”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接下来的历届中央政府都坚持邓小平理论,把依法治国作为执政党为民执政的重要方略。
十八大以来,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使社会主义法治文明逐渐向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迈进,为国家和民族的安定和团结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这不仅从制度上为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提供了保障,而且也为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的个体利益建立有效的保护机制,形成了法治社会,法治政府,使社会更加公平正义,和谐稳定,使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更加肯定,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進一步增强。
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法宝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自从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升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任何时期都把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随时为人民奉献一切,牺牲一切。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涌现出大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如为人民的革命事业愿做一个螺丝钉的雷锋,打出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的铁人王进喜,为了中国核武器和原子武器的研发不顾个人名利和安危投身核试验的邓稼先,为了人民辛苦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焦裕禄、孔繁森和牛玉儒,在1998年特大洪灾中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生死于不顾的抗洪英雄李向群,在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中,为挽救非典病人而以身殉职的医务工作者邓练贤、叶欣、陈洪光等,在2008年地震、雪灾等自然灾害中为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英勇抗震救灾的无数共产党员……,象这样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数不胜数。在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指引下,广大党员干部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会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前赴后继,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奉献青春。
中国人民最能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革命战争时期,就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是为人民翻身做主人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所以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在抗日战争中、在解放战争中都鼎力支持中国共产党,各族人民都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尤其是在解放战争中,全国各族人民除了送儿送夫参加解放军外,全家人都为解放军做后盾,自发为解放军运粮食、运战备物资、做衣服、做鞋、收养伤病员……如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参战部队60万人,支前的老百姓却有590多万人,山西临猗的一位农民用手推车千里迢迢把两发炮弹送上前线。国民党虽然有430万全副美式装备的正规军和美国的军事资助,但一个失去民心的执政党,在有千千万万受压迫老百姓作后勤部队的中国共产党面前,国民党的军队形同“纸老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凝聚成强大的革命斗争力量,打倒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社会现状,中国共产党想方设法改善民生。此时,人民群众共同的利益追求是拥有自己的土地,于是,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分到土地的亿万人民群众以前所未有的主人翁姿态和高涨的创造热情,积极投入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设中。
1957年下半年到1978年前,由于党执行了一条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导致了一系列“左”的错误和严重后果。为了扭转濒危的政治局面,为了广大人民的福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出了我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从此,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打开了幸福生活的大门。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人民群众热切关心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不断取得重大成就,社会和谐稳定,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贫困发生率降到百分之四以下,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继续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奋进,这种矢志不渝的精神必将使全体民族成员紧密凝聚在党中央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三、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中华民族谋发展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力量源泉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如何实现各地区、各区域共同发展,保证各民族共同利益是我们党始终面临的一大课题。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领导着世界最多的人口,面临着最复杂的形式,担负着团结稳定、和谐发展的重任,中国共产党只有牢固树立一颗为中华民族谋发展的心,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才能增强各族人民的凝聚力,成为各族人民可以信任的坚强领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历来以为中华民族谋发展为己任。新中国成立之初,整个国家一穷二白,人民生活十分困苦。为了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局面,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进行了社主义改造,社会性质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度。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然而,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得不到贯彻落实,使建国近三十年后人民的生活还是处在贫困水平。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认为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消灭贫穷。于是,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作出了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提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中國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快车道。
实行改革开放,通过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通过实行从部分开放到全面开放对外贸易等政策,使我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17年超过80万亿元,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
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发展都有更高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根据广大人民群众对各方面的需求提高,及时调整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路径方法,不断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强调,要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必将为中华民族创造更大福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创造更加光明的前景。
69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坚持为中华民族谋发展,带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全国各族人民始终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10.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10.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