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王安石人生经历对其诗风的影响

2018-02-24王珊

大观 2018年11期
关键词:诗风王安石诗歌

王珊

摘 要: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政治改革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文章选取传记批评法,结合王安石的人生经历,分析王安石心态的变化,进而分析心态变化对王安石前后期诗歌风格的影响。从中可以大致看出:他前期直峭刻露的诗歌风格与其仕途通达有一定关系;而晚年远离政治,促使他雅丽精绝风格的形成。总的来说,王安石在经历了从通达到落寞后,心态发生了从进取到淡泊的變化,诗歌也从枯瘦生硬变得丰腴浑成,从直率刻露变得委婉含蓄。

关键词:王安石;传记批评;诗歌;诗风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成就使他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成就也毫不逊色。一直以来,历史上对王安石的评价毁誉参半,但对他的文学成就是持肯定态度的。大致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他的诗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后期有较为明显的分别,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诗风。后期诗作艺术性更强,成就上也超越了前期诗歌,在诗坛自成一家。

对于王安石诗歌的研究一直颇受学界重视,许多学者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一是艺术特征研究;二是比较研究,包括前后期诗风比较研究以及与其他诗人的比较研究;三是艺术渊源流变研究。为丰富王安石诗歌研究,笔者试借用传记批评法,探究王安石人生经历对其诗风的影响。传记批评法是一种文艺批评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美学基础。从《尚书·尧典》“诗言志”,到孔子“有德者必有言”,再到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为传记批评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用传记批评法来理解王安石诗歌,首先要了解王安石的人生经历,进而分析经历造成的心态变化,最后总结王安石的经历、心态对于他前后期诗风变化的影响。

一、王安石的前后期经历及其诗风表现

王安石前期仕途较为通达,这一时期他的诗歌创作注重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创作了大量的政治咏史诗,风格直峭刻露;而后期退出政坛,仕途的落寞促使他将生命情感融入到艺术创作中,由此创作了大量的咏物诗、写景抒情诗,加强了对诗歌技艺的追求,注重炼意修辞,逐渐形成了雅丽精绝的诗风。

(一)前期的通达与直峭刻露的诗风

王安石的前半生,相比一生穷困潦倒的人来说,是较为通达的。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随后在地方任职多年,对民生疾苦有了真切的了解。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英宗逝世,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知江宁府,后又改命他为翰林学士。由于深得宋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擢用王安石为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至宰相的王安石逐渐开始了变法改革。

这一时期,他的诗歌创作与政治生活紧密结合,注重在诗歌内容上反映社会现实,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在这一时期,他的诗歌主要依靠说理来发表对时局政事的看法,表达革弊图新的政治主张,连带而及,凡是需要表达观点和感受的地方,他多以议论精辟来出奇入胜,形成了以议论为主,追求险奇峭拔,好作翻案且观点惊奇深刻为主要特征的诗风。如《乌亭江》一诗,杜牧对项羽提出批评,并为之感到遗憾。而王安石则以反问的语气,“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表达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看到了项羽的失败是历史潮流的趋势,暗示变法要符合历史趋势,以及人心向背的规律,立意精警,发人深省。李商隐曾作《贾生》一诗,借贾生抒怀才不遇之痛。而王安石却说“谁道君王薄贾生”,认为汉文帝吸取了大量的建议,对贾谊来说已然十分幸运。王安石尤其擅长翻案之作,显示出他独特的见解和与众不同的政治眼光,风格直峭刻露。

(二)后期的落寞与雅丽精绝的诗风

与通达的前半生相比,王安石的后半生更显落寞。熙宁七年(1074年)四月,变法尚未完成,王安石迫于形势上章求去。此时的王安石,虽然归隐江宁,但并未全身而退。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王安石得到复相的任命,但此时朝廷的气氛与之前已大不相同,爱子王雱因病去世,一系列事件对他造成了巨大的打击。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再次辞去相位。这是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从这一时期的诗作中,可以深切地感受他内心的失落和悲凉。元佑元年(1086年),宋哲宗即位,保守派得势,王安石亲眼看着自己耗尽一生心血的新法一一被废除。

这一时期,王安石逐渐卸下了政治上的重任,政治事业上的穷困使他更能专注于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在诗歌内容上,像前期那样反映政治现实的诗作数量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写景抒怀诗:或描写幽静闲远的自然山水风光,寄托恬淡闲适的心境和情趣;或借流连山水而悟道,倾吐对险恶政治生活的激愤,捍卫高洁的人格;或流露真实的感情,以普通人的姿态抒发与亲朋故友的深挚情谊。在诗歌艺术形式上,他特别注重诗律诗艺,表现出对诗歌技艺的娴熟运用,因而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貌,在宋代诗歌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他写景抒情的绝句,别具一格,自成一家。故黄庭坚称赞为:“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

二、王安石人生经历促使其心态变化

早年的王安石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文人,始终秉持积极入世、锐意进取的人生观。王安石在诗作中多次以政治家自命。高克勤曾在《王安石与北宋文学研究》中提出:“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是第一位的,其次方是作为文学家的王安石。”这一时期,王安石作诗为文都是以经世致用为指引,因而具有鲜明的政论色彩,文学性和审美性相对不足。

叶梦得曾评价他早年的诗作“不复更为含蓄”。可以说,他把心中的所思所感,或借用典故,或直接议论,都用诗歌来表达。早在王安石读书应举时期,作有《次韵子履远寄之作》一诗,引用陶渊明、杨雄的典故,对友人无端受诬远贬表达慰问和激励。后来,王安石在神宗支持下厉行变法。新法的推行,招致许多非议和攻击。王安石坚持改革立场不动摇,作有《众人》一诗,引用王莽和周公的典故,以圣人自比,表达圣人的思想非常人所能理解。该诗通篇议论,显示出卓越的议论才能。

变法是王安石一生的事业核心,虽然在罢相后,内心仍不免牵挂,创作了部分充满深切感慨的作品,如《重将》《载酒》等诗作,但只是偶尔为之,并非王安石晚年创作的主流。世易时移,政治理想的夭折,佛学经典的影响,使得他开始涤荡内心积怨,回归平淡质朴的自我,转向一种淡泊宁静的心境。王安石開始将自我情感投射在身边的一草一木上,他笔下的山水景物都带上了人的情感色彩,荡漾着灵动之美。他的七言绝句《北陂杏花》中,有两句绝美的景物描写令后人赞叹不已:“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饶各占春。”盈盈春水,绕着杏树潺潺流动,映照下的妖娆花影各自占得一分春色。春水的脉脉柔情,花影的妖娆身姿,扑面而来的都是春的气息。正是拥有了一颗淡泊宁静的心,王安石才把眼前的景物描摹得如此多情动人。

三、王安石心态变化对其诗风的影响

王安石的心态从进取转向淡泊,诗歌也一改枯瘦生硬的风格,变得丰腴浑成。后期的王安石,改革理想破灭,他将政治热情投入对诗歌技艺的熔炼,他开始注重创造诗歌意境,使诗歌的意境变得开阔高远,继承唐朝开阔自由的体式,追求浑然天成、囊括乾坤的气韵。他的后期诗歌,大量选取自然意象。笔下的景物意象,都是自身内心观念的外化,人的感情与自然融为一体,更是激发出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王安石的后期诗作常有谢灵运及晚唐诗那种清丽的风致,在此基础上,又避免了谢灵运诗歌中词句割裂之短,而兼具了陶渊明、杜甫的浑融诗境之长。如《岁晚》一诗,月、林塘等景物清幽雅洁,呈现出超脱尘世之美,令人流连。与谢灵运的山水诗相比,多了分宁静淡泊,与大历十才子及贾岛一派的写景诗相比,又多了分温情。再如《悟真院》一诗,写诗人倦游后倚窗午睡,好梦将阑,而将鸟鸣反衬得更加清幽。这反映出王安石晚年内敛的心态,也是他领悟了生命的真谛后,对世俗之境的一种超越,自然流畅,情景交融,又浑然一体。

王安石的心态从进取转向淡泊,诗歌也一改直率刻露的风格,变得委婉含蓄。比如他的《杖藜》一诗,通过记梦形式,抒发对政治时局的关怀,表明虽已退隐,却依然时刻牵挂。就风格而言,《杖藜》已经与前文所引的《众人》一诗有了非常明显的区别。《众人》气势磅礴,直抒胸臆;而《杖藜》则委婉了许多,纡徐平缓,寄托着深深牵挂和淡淡哀愁。再如《北山》一诗,“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化用了王维的《过杨氏别业》中 “兴阑啼鸟散,坐久落花多”两句,但意境更为婉曲深情。王维诗是说自己游兴已尽,啼鸟已散,久坐之后,落花也渐渐多了;而王安石则化用出新,因“细数落花”而“坐久”,因“缓寻芳草”而“归迟”,一扫王维诗中的倦意,流露出对落花芳草的淡淡怜爱、对短暂春光的依依留恋,在景物中表现自己主观情感,把自然涌动的心理感受写得纡徐平缓。

四、结语

通过传记批评法的分析,结合王安石的人生经历,分析王安石心态的变化,进而分析王安石前后期诗歌风格的变化。可以大致看出,前期仕途通达,他的诗歌呈现出直峭刻露的风格;而晚年落寞,诗歌雅丽精绝。总的来说,王安石在经历了从通达到落寞后,心态发生了从进取到淡泊的变化,诗歌也从枯瘦生硬变得丰腴浑成,从直率刻露变得委婉含蓄。可以说,王安石晚年的诗作之所以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不仅在于诗中景物的绝美动人,更在于那丰腴浑成的意境以及含蓄委婉的情感中饱含的闲淡的心境。

参考文献:

[1]胡仔.艺溪渔隐从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34.

[2]高克勤.王安石与北宋文学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13.

[3]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M].北京:三联书店,2007.

[4]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2.

[5]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6.

[6]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7]张锡龙.论王荆公体[D].山东大学,2010.

[8]庄国瑞,陈金香.王安石晚年诗风转变的内在原因[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6):113-118.

[9]王群.从“不平则鸣”到“穷而后工”——论王安石诗歌创作道路[J].抚州师专学报,2001(2):70-77.

[10]李朝龙.试论中国传记批评法的形成和发展[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1):23-26.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

猜你喜欢

诗风王安石诗歌
论李商隐诗风的形成上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北陂杏花
梅花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盛唐精神的缩影
初夏即事
诗歌过年
论贾岛与唐宋清苦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