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心理健康教育助力小学生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2018-02-24

新课程 2018年5期
关键词:困难心理健康心理

高 雯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榆中街小学,甘肃 兰州)

在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学着走路的时期,即学生学习生活的入门和启蒙阶段。在这个强调素质教育的时代,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作为首要的教育目标,强调的是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是指身体上的健康,还包括学生心理方面的健康,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意味着学生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适应学校的学习,与师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同时还能适应社会生活。心理健康教育既有专门的学科,又有与其他学科、校园活动、家庭社区等的共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可提高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促进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望,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促使学生发自内心主动地去认知、去分析、去探究,培养和健全良好学习的精神和状态。

一、“双管齐下”克服学生学习厌烦心理

小学生易动,调皮,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幼小的心灵处于呵护时期,极易受外界影响而导致心理“善变”。尤其在学习中,学生刚开始对各门功课充满了好奇心和新鲜感,但是一旦学习的效果没有达到自身期望,容易影响学生对未来学习应持有的积极态度。针对这一厌学心理,一方面借助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疏导”,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融合各种课堂教学智慧与方法进行现状扭转,“双管齐下”必然会让学生克服对学习的厌烦心理,产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针对一些小学生对学习产生的厌烦心理,开展“认识我自己”“优点轰炸”等心理活动课,教师创设了各种情境,让学生通过画一画、议一议、玩一玩、说一说、写一写等环节,看清自己的优缺点,正确评价自己,欣然悦纳自己、接受自己,引导学生学会量身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将大目标细化为每一个小目标,从完成一个个小目标逐步重拾学习的自信心。在整个课堂掀起讨论热潮,产生积极的正能量,以此也感染那些缺乏自信、对学习有厌烦心理的学生,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学会和掌握调整厌烦心理的方式方法,从厌烦学习的心理阴影中走出来。

二、追根溯源改善学生学习倦怠现状

学习倦怠被定义为长期面对课业压力中的学生,对学习以及相关学习活动产生了精力耗损,学习自信心下降,对学习持负面态度。小学生正是处于初步进入正轨教育的群体,因此,对他们产生的倦怠心理教师要做到追根溯源、找准病因、对症下药,催生学生能够面对长期的学业产生积极的精神动力,始终对学习充满兴趣,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而造成学习倦怠心理的主因包括,学生对知识还没有产生足够的认同感,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更加趋向于负面思维,自身动机水平降低,情绪调节能力弱化。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提倡教师对所教学的内容做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将数学公式、语文古诗、英语单词等内容的教学任务做到与实际生活相连,让教学内容与生活贴近,改变课堂与生活脱节的现象,让学生能够与现实中的实例互动,与父母参与互动,与学生讨论互动。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数学问题的亲身参与解决获得智慧启迪;通过与父母互动完成背诵等课业任务,父母给予学生真诚鼓励和表扬获得情感支持;通过与其他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大胆交流探究、畅所欲言获得自我成就感,从而对知识心生热爱,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学习兴趣具有持久性,自我效能提高,产生积极思维,自身动机水平提高,不断强化了情绪调节能力,从而也逐步减少了学习倦怠感。

三、因势利导消除学生学习畏难心理

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遇到解题错误、回答不正确、理解能力欠缺等问题,学生个体品尝到的是失败滋味,不自然的畏难情绪和消极情绪滋生,畏难心理的产生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和“绊脚石”,由此也导致了学生沉浸于自卑中,无法对自己做出准确客观的评价。畏难心理越严重越会阻碍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健康成长。本着“生活目标要切合实际”“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准确估计”这两个现代心理健康标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这一心理问题,并做出一番分析和探究,切实制定解决方案。教育学生在学习中既要正视自我,也要正视困难,让学生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是顺顺当当的,有时候要经过较长时期的艰难困苦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教师通过举实例、讲名人故事,面对面与学生交流,鼓励他们不畏困难,要勇敢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最终获得成功。通过心理活动课“鸡蛋的成长”,让学生体验到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勇敢面对。借助学习生活、竞赛、游戏等教学形式,通过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的营造,设置各种层次不同的学习“障碍”,让学生体验困难,学会勇敢战胜困难,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中培养自信,学生参与其中,锻炼意志力,自主形成“只有坚持不懈战胜困难,才能够取得最后的成功”的心理暗示,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必须经过一番努力,困难才会迎刃而解,学生获得真实的情绪体验,从而正视所遇到的学习困难,使其学会在成长之路上锻造心理健康的韧力和耐挫能力。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专门的学科教育,还要与其他学科相融合,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厌烦、倦怠、畏难等心理不良情绪,及时破解这些影响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障碍物”,学生才能够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卫生习惯,由此形成和培养自我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困难心理健康心理
困难中遇见团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困难我不怕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