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材插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恰当运用
2018-02-24王艳杰
王艳杰
(辽宁省盘锦市双台子区第三中学,辽宁 盘锦)
所谓教材插图,即是指点缀在教材之中,用以辅佐文字说明的图画。教材插图具有生动活泼、直观生动等诸多特点,因此备受学生们的青睐。以下,我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利用教材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教材插图深化学生的学习认知”及“利用教材插图锻炼学生的批判能力”这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就教材插图带给初中语文教学的积极优势进行细致阐述。
一、利用教材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对新鲜、好玩的事物感兴趣,学起来也精力充沛,格外有热情。针对这一情况,我认为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当积极创新教学的形式,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强烈的新鲜感与趣味感,促使他们踊跃且积极、主动地融入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之中。
教材插图的恰当运用显然有助于上述目标的轻松实现。如,在教学《驿路梨花》这篇课文时,我并没有急于带领学生分析其段落篇章,而是首先带领他们认真欣赏了与之相配的教材插图:走在最前面的小姑娘大约十四五岁,红红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双晶莹的大眼睛。她笑语晏晏,手里捧着东西,好像在跟人说着什么。后面同样身着哈尼服装的小姑娘也抱着罐子,微笑着面向前方。在观看教材插图的过程中,学生们纷纷提出了自己心头的疑惑:这些哈尼小姑娘在做什么呢?她们在跟谁说话呢?她们抱着的罐子又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如此一来,无须我多加督促,学生便能在好奇心及探究积极性的推动下自觉融入具体课文的学习活动之中。这充分证明了教材插图的恰当运用确实存在着激发学生浓厚语文学习兴趣的良好效果。
二、利用教材插图深化学生的学习认知
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与发展,但其对于外界事物的理解与感悟仍较多地依赖于自身的直观思维,这就使得他们在面对一些稍显复杂、抽象的知识点时稍显手足无措,并最终影响实际学习效果。由此出发,我认为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可适当采取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语文知识点。
这其中,教材插图以其“一图胜万语”的价值成为诸多语文教师的首选教学手段。对此,我感受颇为深刻。例如,《中国石拱桥》这一说明文中便借助马可·波罗的话“共同构成美丽的奇景”给予卢沟桥的狮子以极高的赞誉,但学生却很难在脑海中形成关于卢沟桥狮子各种形态的描述,如此一来,便很难借此理解卢沟桥为何被称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鉴于此,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改为引导学生细细观看、揣摩教材中关于卢沟桥狮子的插图。插图虽小,却给予了学生直观的视觉冲击,他们不仅由近及远地看到了桥上的一长串石狮子,认真辨别还能发现不同石狮子在造型上的细微区别,当真是栩栩如生、巧夺天工。如此,在这一教材插图的辅助下,学生便轻松突破了原本抽象、复杂的知识点,大大加深了对课文主旨内容的学习认知与理解。由此,我们也不难发现,利用教材插图确实存在着深化学生学习认知的积极效用。
三、利用教材插图锻炼学生的批判能力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教师倾向于在课堂上采取灌输式、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即将教材以及教辅资料上的知识点一股脑儿地抛给学生,却很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传授来的知识进行合理质疑,这便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具备良好的批判思维能力,只能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
要想有效扭转上述不利现状,我们初中语文教师有必要且必须打破已有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积极质疑、大胆质疑。这其中,教材插图便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有的学生就提出,通过翻阅人教版语文教材,他们发现其所涉及的体裁丰富多样,内容与主题也多姿多彩,但大多数课文中所配的插图却是作者的人物肖像照片,其虽然有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作者,但对他们理解全文并无实质性的帮助。还有的学生指出,相当一部分课文中所配置的插图与文本所描述的内容并无密切的联系,像《海燕》一文插图中的水流相对较为平缓,未能很好地体现文本所描述的狂风暴雨以及惊天骇地般的巨浪……如此一来,学生在认真分析教材插图的过程中,不仅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细致的研究,还进一步深化了语文学习认知与理解,更重要的是自身还得以积极突破认知上的被动思维定势,批判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显著锻炼,实乃一举多得之效,充分论证了借助教材插图发展学生批判能力的切实可行性。
总结全文,我们不难看出教材插图的恰当运用有利于初中语文教师正常组织、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对此,我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当立足于实际情况,灵活而巧妙地对教材插图这一宝贵资源进行合理运用。如此,方能在创新语文教学形式的同时,显著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及质量。若能如此,实乃我教育教学之研究的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