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学校中国式新型学徒制建设
2018-02-24
(北京轻工技师学院 北京 100068)
一、新型学徒制来源
新型学徒制又称现代学徒制,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1969年,德国颁布了《联邦职业教育法》,由企业和学校两个场所进行差异化的时间和任务分配交替进行来完成。企业是主要方,以行业组织制订的全国统一的“职业培训条例”为培训依据,学校教学则根据各州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框架教学计划”来进行。为了消除中等层次技能人才短缺的现象,英国政府于1993年推出了新型学徒制项目,经过20余年的改革发展与体系完善,逐渐形成了青年学徒制、前学徒制、学徒制、高级学徒制和高等学徒制五个层次的结构体系。[1]
新型学徒制将“准员工”和“学生”双重身份完美融合于学徒工,并赋予法律认可,以保证其在实行新型学徒制政策后,能够获得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与传统学徒制对人才培养的理念、手段不同,新型学徒制更加注重“职业人”的培养概念,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新型学徒制依据现代化的职业分析方法,制定相应从业资格标准,为培养职业认同感,提升职业发展,维持职业运转稳定奠定基础。并能够保证企业的权益,维持收支平衡。[2]
二、我国新型学徒制建设现状及不足之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规划纲要的提出,为新型学徒制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2014年8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进入了实质推进阶段。2015年8月,人社部和财政部推出了《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发挥企业培训主体的作用,同时集聚优质培训资源。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提出,拓宽了新型学徒制的类型,在企业内部推行工人即是学生、企业即是学校、企校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突出企业在人才培训中的作用。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使新招录人员与新调入人员参与新型学徒培训,探索新问题、建立新模式,完善培训体系,加快企业后备技能人才的培养。
目前,新型学徒制“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被广泛引用,学院或大学与企业签订协议后,将符合要求的学生派到企业顶岗。然而有调查显示,在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双方就实习、培训等内容基本不存在交流、反馈,严重出现相互脱离的景象。工学结合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结合,大多数学生、企业普遍存在“走形式”的态度,最终出现挂名现象,没有实现最初的培养目的。在实施新型学徒制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如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浅层化、学生合法权益难以保障、校企合作岗位学习质量低等问题。[3]
三、新型学徒制建设完善建议
1.转变思想,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企业实行现代学徒制是为提升经济效益,掌握关键技能及有效传承,保持竞争活力,为此,实现现代学徒制要求扭转以学校为教育主体的传统模式,将企业的作用扩大化,避免企业冷效应,以共同促进,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实现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全面化。我们要始终坚持“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的学徒制建设要求。
首先,校企双方既要紧密联系,又要权责明确,共同制定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依据战略发展目标,将所需知识技能要求尤其是针对企业关键技术岗位需求,阶段目标以及学生顶岗学习工作情况及时反馈到合作职业院校,进而针对具体问题,适时调整、更改其人才培养的方向与进度,缩小差距,努力构建企业适宜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工学有机结合机制。
其次,完善企业考核机制,加强约束,共同完善学徒制运行秩序。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学徒制作为一种非全日制型职业教育培训,企业是学生重要的学习场所,应与学校共同是否给予资格认证的考核评定机制。实行企业学徒标准,参照岗位职责要求,监控学生在企期间的行为表现,定期考察学生学习工作情况,提升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再者,寻得良师,建立和谐师徒情。企业实行现代学徒制,学生为徒,而师从何来?学徒制在某种层面上来讲是一种师徒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建立和谐师徒关系有助于企业学徒制平稳向上开展。为使学生更快融入企业环境,掌握岗位技能,企业应遵循由简入难原则,依据传、帮、带,学习传授体系,分层次配备适宜学生自身发展水平与规律的师傅,避免资源浪费;给予师傅足够的地位与声望,或额外的经济补偿,巩固师徒关系,避免出现不愿意尽心传授技能的现象。[4]
2.加强学校建设,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
首先,整合教育资源,重设知识内容架构。现代学徒制以培养行业、企业适宜的专业人才为目标,为此,职业院校应整合教育资源,遵循学生智力、心理、生理的发展规律,要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重新规划学习课程及占比,转变学生对学徒制忽视、误解的消极观念,培养学生真诚、忠诚的道德品质。端正心态,降低企业为他人做嫁衣的可能性,真正做到集品德素质、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为一体的灵活教学体系,真正做到教、学、做相统一,促进企业的参与和合作力度。
其次,加强学校师资力量建设。教师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导力量,教师队伍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为接轨国内外新理念新要求,有效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建设实施,院校鼓励教师始终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组织参与学习与培训,提升业务水平,同时积极下到企业基层,亲身体验岗位技能要求标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类型教育模式,创造教学情景,将自身经验融入知识内容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再者,建设多重评价机制。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将学校的教学与企业实践工作融会贯通的渠道,因此需要综合考量学生表现,摒弃将学习成绩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的认识,实行评价多元化机制,依据人才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要求,整合学生德智体等多方面表现,根据合作企业要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突出重点、多角度的学生评价方法。
3.加大政府扶持,完善保证制度。
首先,加大奖励措施,拓宽实施范围。学徒制需要企业与学校共同合作建立实施,但当前我国学徒制发展不完善,缺乏经验参考切缺乏试点项目,多数企业与院校对其保持观望态度。因此政府机构需有效统筹,加大政府关注力度,投入充足资金,制定相关制度,对企业进行经济刺激,为我国企业、院校间建立现代学徒制提供物质基础,并对保持长期稳定合作提供不竭动力。
然后,完善相关法规,保障学生权益。现代学徒制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发露保护,制定整套的法律政策和法规,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计划制定、明确院校与企业的职责,学生待遇等贯穿学徒制实行始末。学生既是院校学习的主体,又是企业顶岗实习的学徒,还是合作企业的准员工,对于一人多角色的现象,政府与企业、院校应制定法律规范,约束教育培养行为,明确各阶段学生权利与义务。实行监督管理,定期检查政策,确保法规认真落实。
总之,中国式新型学徒制的完善、实施与发展过程任重道远。在此过程中,需要缕清本国政治经济环境状况,分析国外现代学徒制成功案例,吸取经验,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计划。完善政府机构、行业企业、院校为主要组成的学徒制相关政策制度,明确职责,保障学生权益。[5]
实行中国式学徒制,有益于政府对人力资源的整合,达到人尽其用,避免人才过剩或短缺问题;有益于弥补企业专业技能岗位人才缺失问题,达到教育内容与行业实践的无缝对接;有益于职业院校,实现这一目标,需校、企、政多边对接,合作共赢。
[1]关晶,石伟平.新型学徒制之“现代性”辨析[J].教育研究,2014(10):97-102.
[2]关晶.新型学徒制何种模式适合我国?[N].中国教育报,2014-10-13(6).
[3]赵有生,姜惠民.职业教育新型学徒制的实践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49-154.
[4]赵志群.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现状与展望[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67.
[5]黄日强,施晶辉,陈龙.中国职业教育新型学徒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4: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