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对接问题的探讨
2018-02-24
(烟台工贸技师学院 山东烟台 264000)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必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中央、省教育工作会议都要求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20)》提出,职业教育需要加速与产业的对接,实现校企一体、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对接应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正确地认识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对接要从宏观层面、微观层面、动力支持上做好哪些文章,才能更好地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一、从宏观层面把握,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融合是培养优秀合格人才、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必然要求
1.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从职业教育的属性上看,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是一种具有强烈经济行为和企业行为的教育形式,服务企业生产、服务产业发展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被确定为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以就业为导向,就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即职业教育要以产业需求为依托,没有产业需求,职业教育的发展就缺乏依据。因此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对接,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是职业教育特殊性的反应,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时代需求,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符合了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这种模式也与市场和企业的需求相符合,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功能,为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创造条件,从而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2.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融合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关键作用。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当前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对口,不适用是多数区域产业在用人中普遍感觉到的问题,人才的缺乏实际上不是总数的不足,而是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矛盾的相对不足。以烟台为例,烟台是工业大市,产业大市。2017年,烟台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40万亿元,云集着富士康、通用东岳、中集来福士,万华集团、张裕集团、招金集团、南山集团等一大批骨干企业,这些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缺少技术工人,特别是“金蓝领”技术工人,本地对口专业的技术工人供不应求,比如中集来福士需要的高水平电焊工还需要到外地招聘。无论是从区域经济发展还是提升就业率来考虑,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融合都刻不容缓。
二、从微观方面实践,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融合要充分发挥好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一是强化企业引导,加快以学徒制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模式改革。始终坚持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学校办学中的“双主体”地位,在改革中搭建平台,着力吸引企业参与“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建立和完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像招金集团主办的烟台黄金职业学校,是全日制高等职业学校,紧紧围绕黄金行业发展设置专业,开设矿山地质、矿山测量、金属与非金属矿开采技术、矿物加工技术、矿业装备维护技术、首饰设计与工艺六个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满足本地黄金企业需求,还受到全国各地黄金企业的青睐,学生的就业前景非常好。
二是强化行业指导,加快推动职业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推进产教融合办学,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通过与行业共建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和工艺技术服务平台,与企业共建教师实践基地等方式,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加快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充分利用行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机制、推进校企合作、指导教育教学和开展质量评价等契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做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着力提升立德树人水平、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三是强化集团化办学,推动政行校企紧密型办学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集群发展”,充分借助政府部门的多元杠杆作用,推动行业企业、社会组织与学校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把专业建设和产业发展作为纽带,促进职教集团在学校推动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办学方面发挥带动作用,实现人才培养衔接和办学资源在集团内能共建共享。以“持股”方式组建或改革职教集团,以资金、设备、实训基地、实训条件、培训资源等方式“入股”,使成员单位真正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
四是强化信息改革,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具有大数据素养的人才。根据信息时代变革对职业教育发展变革带来新要求,按照《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烟台智造2025行动计划》要求,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等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针对信息化、工业化“两化融合”要求,做好人才培养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前端设计。建设、调整符合“互联网+”要求的相关制度标准,包括校园建设标准、教育教学资源开发标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等,把“互联网+”带来的新要求反映到教学和管理的过程、流程中。
三、从动力方面支持,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融合要实行职业培育和科研技术服务两翼齐飞
一方面,突出发挥现代职业培训服务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左翼功能。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开展职业培训中的主体地位,突出服务行业、产业、企业职业培训的功能,加快形成覆盖全面、兼具差异化的现代职业培训体系,重点围绕四个方面改革:第一,提升与行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关切度和对接度。主动开展市场需求调研,重点面向与自身办学关联度较高的行业、产业、企业,拓展新成长劳动力适应性技能培训、企业在岗劳动力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转移劳动力储备性培训等为主体的“三大培训计划”。第二,同步完善劳动者接受学习和培训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学历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从夯实劳动者技能素养的基准面出发,持续推进企业、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第三,提升开展职工继续教育的能力和质量。根据企业需求,提供职工继续教育课程资源订制服务,推进职工继续教育优质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第四,促进专任教师与企业培训师的身份融合,创造条件让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参与企业培训、技术研发等活动,使其能够驾驭学校、企业“两个讲台”,从而提升培训工作的能力和质量。
另一方面,突出发挥科研与技术服务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右翼功能。第一,加快科研与技术服务环境建设。借助多方面、多领域力量联合进行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打造具有高职院校专业特色和应用技术领域特点、由校企业两方面技术人员共同构成,以专业(学术)带头人为首席专家、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核心力量的科技服务型群体,促进教师与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同步提高。第二,直接面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积极参与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建设,与企业开展双边、多边技术协作,推动产学研结合向纵深发展,共同开展和承担课题研究、技术开发、应用技术咨询、新技术培训和推广等服务,推动企业改进工艺流程,实现协同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共建企业大学、培训中心,共建兼具生产和教学功能的实训中心、产品研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