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

2018-02-24杨丽敏

新课程 2018年5期
关键词:隐性道德法治

杨丽敏

(福建省漳州市大同小学,福建 漳州)

道德与法治课程一般由学校的品德生活课程和品德社会课程来承担,这些课程涵盖的范围比较宽泛,但是内容相对抽象,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名称则细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教材的使用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如何让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意识得到更好表现,如何让好的价值观融入学生的思想,这些课题难以进行下去的时候,往往是忽视了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的隐性教育。

一、对隐性教育的基本认知

(一)隐性教育的概念

隐性教育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是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提出的,他认为,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知识只是一个过程,还可以得到态度、动机等心理上的成长,这种并不是很正式的文化教育课程具有隐性教育的功能,所以,隐性教育是一个课程上的概念,可以将教育进行扩展等。

(二)隐性教育的特殊性

隐性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进行传递的,但是不一定是直接的经验传递,在科学教育方面还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从知识的教育渗透到道德的教育,因此扩展到整个教育领域等等,其教育意义上面的提升具有随意性和开放性,在隐性教育的主体中也具有自主性。这些特点决定了隐性教育的特殊性。例如,孩子在玩的时候会遇到一定的问题,当遇到问题时,家长需要选择的是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帮助,久而久之,孩子的独立性就培养出来了,这就是隐藏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可以是简单的,也可以是直接的,但是在孩子刚刚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后,被动接受这种状态,从主动求助一直到改变现状都需要一个特殊的过程,这种过程和教育内容真正成为学生的素质或真正影响到学生的素质,必须与学生的实际活动及在这些活动中的体验相结合。

二、小学道德教育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有哪些

(一)注重学生道德方面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内容是对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教育的方法需要以生活为源头。教育课程的内容落到实处,教育工作者需要将教育的方法从课内到课外进行发展,利用多种有利的因素,隐藏教育的目的,淡化学生的教育意识,将道德与法治“润物细无声”地潜入学生的内心,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小学五年级品德教材中,将其中一课按部就班地教给学生,其内容讲解得也十分详细,但是在课下反应并不是非常良好,很多学生对公民的义务和权利还是分不清楚,虽然在课堂上举了很多例子,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在第二次讲课的时候,教师直接用互动的方式,将生活与课本上内容相结合,举出了一个时下比较热门的话题,同学们因为比较熟悉此类话题,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非常积极,然后进行角色转换,让几个同学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顺势引导,在整堂课中,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而且特别将兴趣融于其中,在角色的扮演中,学生的公民意识得到了提高,法律意识也得到了增强,也懂得了要珍惜法律所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这节课的效果明显要强于之前的一节课。因为这节课不是单纯的填充式教育,而是在教育的过程中运用隐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情景设定将生活和课堂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培养公民意识。

(二)体验式教育运用其中

体验式教育是最能让学生终生难忘的,注重体验教育的效果,亲历培养学生的品格,将这种体验式教育形成一种习惯,增强道德品质的建设。比如,在小学五年级有这样一课——“父母的难处”,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围绕教材中的两种观点“我们年龄小帮不了父母的难处”“我们能帮得了父母的难处”展开辩论。学生们对自己的观点认同度很高,参与积极性很高。但是从辩论的内容来看,辩论的方向虽然正确,但是内容比较肤浅,并不是很深刻。可以进行情景引导,结合父母生活的常态,感受一天父母做的事情,将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组成小组进行学习,交流对父母爱的感受,并让学生利用周末,集中一个时间段,为父母做同样的事情,把他们引入生活情境,进行角色互换,体验父母的爱不仅仅是从生活上体验,还可以从学习上体验,体验父母内心的情感,提高情感认知,在这样的过程中促进正确道德观的形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学校”与“家庭”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学生通过间接观察、直接体验获得人格品行的诱导,在潜移默化中获得道德上的学习。

只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育者将生活与课堂相结合,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才能让隐性教育深入其中,这对加强道德和法治教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隐性教育的关注将助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蕾.浅谈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J].教育观察,2017,6(24):125-126.

[2]宗海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1):227-228.

[3]史淑超.借助情境创设,提高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效果[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9):116-117.

猜你喜欢

隐性道德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