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真正上好初中化学课
——以“碳与某些氧化物反应”为例
2018-02-24
(秦皇岛市抚宁区张各庄中学)
纵观一线初中化学课堂常态教学模式,几乎都是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学案、课上交流小组互学、教师讲解点拨、课堂练习反馈。这样组织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比较牢固,考试成绩也很不错,其他学科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是初中化学课也这么做的话,大错特错了!你可能会把有趣的化学课堂变成急功近利的试验场,只有追求成绩的喜悦,而丧失了化学学科的魅力。《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交流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果你按照所谓的“课改模式”组织进行教学,怎样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人往往是在追求一件事情的结果时,才能体会过程的艰辛和快乐。
上好初中化学课,笔者认为必须明确一个前提:对于初中化学课应不让学生预习,而应重点抓总结与复习。因为如果预习了,学生都已知道探究的结论了,他就没有探究的期盼了,如果没有这种期盼,学生的参与度就会极大地降低,学生可能只会变成一个看客,而不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内驱力就会降低甚至消失。
笔者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1中的“碳和某些氧化物的反应”为例谈谈初中化学课到底应该怎样上。
如果按照预习自学的模式,学生对于反应条件高温、结论都有所了解,他就会记忆考试要点了。就会没有分析与讨论的过程与体会,他的探究能力怎么培养?
笔者的做法:
1.导入环节的设计
同学们,我们知道了碳能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也就是说碳能和氧元素结合生成一种新的物质二氧化碳。那么氧元素除了存在于氧气这种单质中,还可以存在哪里?(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于元素组成单质和化合物有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学生思考会回答出在一些化学物中也含有氧元素,如高锰酸钾、水、一氧化碳等等。那么碳能否夺取一些含氧化合物中的氧元素生成二氧化碳呢?今天我们将进行尝试(这样导入会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与欲望,也能够让学生明白化学研究通常采用先是理论推断后再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
2.实验教学的组织设计
同学们,今天我们拿一种物质即氧化铜来探究能否与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要进行探究,必须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有一个问题我们要解决,如何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同学们会说用澄清石灰水,教师要引导如何具体去做?(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能用实际操作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头脑中只有方案和结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首先会想到产生的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容器内,接着会想到用一个密闭的容器来进行反应(为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此处,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容器给予肯定,如果有时间要和学生共同分析优缺点)。教师展示大试管、胶塞、导管、小试管等仪器,并说明选用这些仪器的考虑点。教师将碳和氧化铜在纸片上混合,让学生观察现象,学生会发现二者无明显的反应现象(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自我获得原来碳和氧化铜常温下不反应,可能需要加热这一信息)。教师展示酒精灯,特别是引导学生发现酒精灯上的网罩。(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自我发现网罩的作用,进而掌握和理解此反应的条件,而不是去机械地记忆,也为以后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一个创新的参考)。实验完毕后,教师故意先撤掉酒精灯,等一会儿再撤掉导气管(这样做的目的是故意设计试管炸裂的景象。学生发现怎么试管底部炸裂了?教师引导学生找原因。学生面对这个特别的实验问题肯定会积极思考,进而明白应该先撤导气管的原因,如果用一个试管来换取学生的分析与思考,值了)。
3.实验教学的总结与提高
通过实验学生知道了碳可以和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引导学生书写反应的方程式,教师告诉学生,碳还可以和许多氧化物反应,指导学生书写碳与氧化铁的反应、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在此处教师一定讲解碳不能夺取所有含氧化合物中的氧元素,如碳不能和一氧化碳反应(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物质性质的局限性)。
初中化学的教学无论是实验探究内容还是理论知识学习内容,都应以“人的学习”为出发点,教学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教师都要以学生学习为出发点,而不能只是让学生记忆。培养具有探究精神、创新意识的新时代人才,就应该从一节课、一个小知识的学习入手,让我们教师真正担起教育的责任。
[1]常永才.人类学习的特点:当代美国教育人类学的视角[J].外国教育研究,2007(8):41-44.
[2]冯杰利.创设初中化学探究性教学情境的分析与探讨[D].首都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