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经典名著,激发个性阅读
——“部编本”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18-02-24陈凤英
陈凤英
(江苏省泰州市苏陈中学,江苏 泰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制订科学的阅读计划,要让学生阅读多种类型读物,课外阅读总量应不低于260万字,每学年应当至少阅读两部名著。同时还要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作为重点内容,拓宽学生阅读层面,提高学生阅读量,提升其阅读品位。在新课改中也是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中的阅读兴趣进行了再次强调[1]。那如何提高“部编本”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质量呢?笔者首先对当前初中名著阅读现状进行了简单分析,而后提出了几点意见。
一、初中生名著阅读现状分析
根据相关数据调查发现,初中生的语文阅读量、阅读时间都不能达到初中语文教育要求。数据显示,小学生喜欢课外阅读的人数为46.5%,初中生26.7%,高中生17.7%。根据这些数据可知,随着年级的不断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也在不断下降,阅读时间也相对较少。特别是对一些篇幅较长的名著阅读,学生阅读起来难度较大,甚至一些学生逐渐放弃了名著阅读。
根据调查发现,学生之所以不喜欢阅读名著,其原因有很多。但是为了应付考试,一些学生会选择“精简版”读本,比如名著情节汇编等,这样无疑会对学生的阅读质量造成影响。针对此种情况,要如何改善现状是当前众多初中语文教师亟待思考的重要问题。而“部编本”中的“名著导读”就是改善现状的“钥匙”。
二、“部编本”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一)纳入课程计划管理,确保名著阅读有名有份
虽然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对名著阅读提出了一定要求,但是由于当前初中生语文学习时间较少,平时升学压力严重,作业都忙不过来,对于阅读活动更是无暇顾及,名著阅读也都成为虚设。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应当以教学与课程计划安排作为入手点,将名著阅读活动融入整体教学管理中,使名著阅读活动规范化、系统化。首先,要将名著阅读安排到学期语文教学计划中,并作为重点内容。其次,要给予名著阅读充分的时间,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具体的名著数目细化到各个时间节点,进而更好地保障学生阅读计划的有效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如何科学安排月度计划表,而后让学生依据自身接受能力、月底能力合理安排阅读时间与阅读速度,一本书共多少页、多少个章节,在几个月读完,每个月要读多少章,每天要读多少页,都要做好详细计划,而后将阅读量进行转化,按照预先计划概括各个章节内容。同时,教师还可以定期开展一次读书笔记检查活动,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所感所想,这样,通过长时间的名著阅读、交流,学生的审美情趣、知识储存量都有了明显提高。
(二)重视技巧方法指导,确保名著阅读质量
在学生确定了自己阅读的名著书目后,教师应当加大对学生的阅读技巧指导力度。对名著的阅读不可一翻了之,更不能囫囵吞枣。在名著阅读过程中学生必须要通过多种阅读技巧来揣摩其文章含义,进而更好地实现知识内化。在对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指导过程中,必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求学生对于当其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生活时代、作者成长环境以及其人生经历有深入了解,确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站在作者立场上考虑阅读内容,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涵[2]。其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抓住当前名著中的人物以及关键事件,进而更好地掌握当前故事整体结构。比如在“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名著《朝花夕拾》的阅读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事件对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以及鲁迅的人物特点进行分析,进而更好地把握名著内容与想要表达的思想,提升阅读效果。再次,还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看法,以个性化思维研究名著,不可人云亦云,必须要表达出自己的特有观点。比如,在《水浒传》阅读过程中,学生对于各个英雄人物与朝廷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一定争议。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结合当时时代特征,站在客观角度对其进行整体分析,理性看待问题。此种方式不仅可有效加深学生对名著的理解程度,还可有效培养学生辨析研究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在名著阅读中与其他阅读方式、读书笔记方式进行有效结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来理解名著含义,提高学生阅读质量。
总而言之,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牢牢抓住“部编本”这一契机,选用多种方式针对名著阅读进行探索与实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名著阅读的重要意义,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名著阅读质量,为学生后续学习发展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