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传播的关联性解析

2018-02-24刘子浩

新时代职业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传播学教育者价值观

高 雁 刘子浩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市,300401)

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使命和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环境的具体体现,具有战略性意义。随着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主流价值如何更好地被大学生所认同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属于一种特殊的传播行为,其教育内容的传授过程与一般意义上的信息传播有着内在的契合性。通过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播的关系,优化教育内涵与方式,提升传播技术与艺术,寻求适应环境变化背景下价值观的发展诉求,对启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积极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信息传播的内在契合

传播以不同的方式发展,变得复杂多样,“已经不仅仅等同于若干大众媒介、广告、公共关系和舆论研究,所有社会领域都在被不同程度地涉及”[2],随着传播学的发展,许多学科都与传播学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和交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于传播视角的解读也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信息传播在结构模式上具有一致性

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拉斯韦尔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建立了“5W”模式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对传播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范围进行了科学界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5W”模式以当今语言可简明表示为:“传播者”通过一定的“媒介”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早期的“5W”传播过程模式只是提供了大体框架,未能考虑“互动”、“反馈”等环节,但随着实践的检验和认识的不断深入,传播的模式也持续完善丰富,这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要素得以与传播表现出内在吻合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一项教育实践活动,是包含多种因素相互联系、作用的传播系统,各个基本元素一一对应:教育主体→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者,大学生→传播活动中的受众,教育内容→传播信息,教育载体→传播媒介,教育结果→传播效果。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信息传播在类型上具有一致性

传播作为信息传递的社会性行为,通过个体、集体几个维度间的信息传递形成不同类型的传播:1.人际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直接的信息交流,是个体之间建立人际关系、共享信息的基本形式。2.“大众传播,是指职业性传播机构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向范围广泛、为数众多的社会人群传递信息的过程”[3]。3.组织传播,是指作为主体的社会组织机构同组织机构、公众、社会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4.自我传播(人内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界信息后,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鉴上述来看也可分为四种类型:a.人际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比如教育者与学生的谈话。b.大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即利用大众媒介进行教育内容的传播。c.高校组织内部与外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d.自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即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主动内化的过程。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信息传播系统的特征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信息传播模式作为一个系统而言是由多个因素有机构成,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系统的目的性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信息传播系统的目的性,就是要通过教育者的传播实现大学生的有效接受,达到预设教育目的。这一方面是高校和教育这依据党和国家的教育要求,结合学生具体情况进行有价值的信息传播,另一方面也是大学生理解吸纳的自我发展需求,教育主客体作为传播的两极具有各自的能动性,应科学探求双方共振,实现教育目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信息传播系统的目的性更显著的特点,在于教育本身的“政治性”,对教育方式提出更高要求。

(二)传播的多向性

实际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信息传播系统各要素之间是动态变化的,传播过程呈现出多样性,这个过程中传播主体的教育者,是围绕大学生群体与每个个性鲜明的个体多维度地开展教育活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信息传播处于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环境中各方面的“噪音”对大学生思想行为方式产生影响,决定了教育活动走向的多元化、传播过程的多维度,这就要求高校和教育者发挥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的意识形态的支配作用,提升自身理论教育水平,整合资源,善于引导,最大程度地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达成。

(三)过程的完整性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信息传播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且连续的教育过程,这符合传播和人的发展的规律。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的接受心理、主客体的互动、教育信息的反馈等,不断提升传播的技术和艺术,发展性地看待教育活动。以大学生自身来看也是一个不断追求进步的过程,是实现知识深化、思想意识提高、内化与外化无限循环的发展必然,这也决定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信息传播作为一个过程嵌入其中而不断发展。

三、传播学理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的意义

随着时代进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不断科学发展,因此,有必要借鉴传播学理论分析教育现状与教育可能,在坚持正确大方向的政治前提下,探求如何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

(一)教育响应时代号召

信息时代,新媒体技术不断创新发展,手机、微博等逐步深入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受到了人们尤其是思想活跃的大学生的欢迎,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新的际遇。传统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基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教育者处于信息的垄断地位,控制着教育传播的方式和层次,具有权威性。但新媒体环境却打破固有信息模式,赋予每个个体平等享有信息的权利,扩大了信息获取源,增强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在这个前提下如果教育者故步自封,放弃对新兴事物的接触和掌握,没有系统的媒介素养和网络传播培训,则对时下问题丧失了符合现实的思考力,不能主导和引导教育进行,学生的主动接受更无从谈起,会大大降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

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与时俱进,主动接触学习新的技术和理论,依托于信息技术,借助传播学理论,加强对舆情的掌握,从传播源头为引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赢得学生的主动接受。

(二)教育目标必然要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关键在于能否引起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朝着预设目标产生积极的变化,即工作要具备“实效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受教育者知、情、信、意、行等因素影响的,是多向动态的过程,目标在于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教育主客体之间存在矛盾作用,当教育客体接受主体教育活动并主动参与其中时,产生积极运动,在教育目标引导下实现自我理性认识,并向着更高层次的“应然”和“将然”的价值追求前进,反之则产生消极影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批判意识加强,敢于抓住自身话语权,对于信息的接受与否有了更明确的主动性与选择性。这就决定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不再适合当前教育环境,固有的教育形式取得的成效,也会随着受教育者的意识提升而逐步削弱。

所以,教育者应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自身诉求,不断提升教育者自身的“竞争力”,创新教育内容,积极运用传播载体。高校应创造平等的信息交流互动环境,将教育双方以教育目标科学串联,达到教育成效。

(三)教育受众接受需求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落脚点”,大学生是教育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如果大学生不能将教育内容转化为自身的思想行为准则,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将无从谈起。“今天的受众已不再只是游走于不同媒介之间的读者、听众或观众,也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4],受众研究已经成为传播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通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规律,研究借鉴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科学分析大学生的选择、接受心理,可以更好的实现价值观念引导,对于教育内容有效接受有着现实意义。大学生作为“培养什么人”这一主题的“主角”,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艰巨性,而党和国家的统筹、教育者的付出也体现了人文关怀,是传播学得以有机融入的粘合剂。

[1]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05-05].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5/05/c _1110528066.html.

[2] 贝尔纳·米耶热.传播思想[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

[3] 宫承波.传播学纲要[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32.

[4] 丹尼斯·麦奎尔著.受众分析[M].刘燕南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2.

猜你喜欢

传播学教育者价值观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我的价值观
计算传播学:国际研究现状与国内教育展望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传播学视野下刘乐筝乐艺术的文化特征思考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传播学视域下《格萨尔》史诗的传播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