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专业引领,团队协作推进,提升区域随班就读质量
2018-02-24夏峰黄美贤陆莲
● 夏峰 黄美贤 陆莲
(作者单位: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200335)
上海市长宁区结合区域教育发展实际,探索出了以特殊教育机构专业引领为特色的区域随班就读发展路径。
一、充分发挥特教力量专业引领作用
长宁区随班就读的发展充分发挥了特教力量(包括区特教指导中心和特教学校)的专业引领作用。区特教指导中心以实体形式独立运作,充分发挥管理与服务、研究与指导、评估与训练三大功能,主要表现在:
一是通过改变立场、转换思路和转变角色,站在普通教育的立场提供指导、服务与支持,满足普通教育的现实需要。
二是有效整合区域内特教学校优质资源,以委托服务的管理方式,为随班就读提供专业支持。自2007年,特教学校组建随班就读专业管理、支持、服务三个团队,创办全员参与的全纳教育高级研修班,开展推进随班就读实践的主题研修,探索随班就读学生有效学习策略,开发并实施随班就读学生运动、言语语言、认知、心理和作业五大康复课程,开展长周期叙事研究,建立随班就读视导制度,创建了“中国随班就读网”。
2016年,长宁区申报了教育部重点课题“响应全纳教育的新型特教学校建设的深化研究”(DHA160368),启动特教学校成为随班就读支持力量的全国性研究,目前该课题研究已开展2年,在全国12个省建立了20多所实验学校,与国内同行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二、逐步完善随班就读指导策略
如何激发普通学校的内在力量,推动随班就读工作深入开展,是提升随班就读质量的着力点。在实践基础上,长宁区形成了对随班就读学校的三大指导策略:以督促改策略、过程性支持策略、响应需求策略。
2008年长宁区启动了随班就读视导工作,逐渐形成了中小学随班就读“1+1+1+X”教学视导模式:成立了由教育、医学和心理学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评估组,从管理、科研教研和教育教学三个方面对随班就读学校提出建设性的改进建议,并基于随班就读学校需求,给予及时的、必要的支持。同时邀请随班就读兄弟学校教师组团开展互访,促进随班就读学校间的相互交流。
随着区域随班就读教学视导工作持续开展,专家评估组人员不断充实。最初由特殊教育专家参与教学视导,为随班就读学校、教师和家长提供教育教学建议;到2013年,医学专家参与教学视导,从儿童心理、儿童医学、营养学和神经科学等领域为随班就读学校、教师和家长提供学生情绪行为、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干预建议;2015年起,家长参与视导,介绍个案情况并向专家咨询。长宁区随班就读视导工作切实发挥了发展性评价作用,形成了持续改进的闭合系统,促进了随班就读学校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推进了随班就读教育科研的发展和个别化教育教学的落实,同时也调动了随班就读学生家长参与的积极性。
自2008年到2017年,长宁区共视导随班就读学校143所,视导组参与人数816人次,专家会诊听课数142节。
三、有效提升随班就读专业服务能力
长宁区的随班就读专业服务团队不仅包括区域随班就读师资队伍,还包括多学科专家团队,并且通过多种途径提升随班就读专业服务团队的专业服务能力。在随班就读实践中,形成了促进随班就读师资专业化能力提升的区域培养模式。
一是严格且灵活的随班就读区域管理人员准入标准。特教指导中心教师均具有硕士学位,一线随班就读资源教师均需经过特殊教育上岗培训。长宁区还探索了心理辅导教师与资源教师兼任配备模式,解决了政策层面对资源教师配备的现实瓶颈问题。
二是持续、系统的专业培训。培训体系上,建立了市、区二级随班就读师资培养体系。除完成市级五年周期的“360”培训,有关教师还要定期参加区级培训,修满区级培训学分。如专职巡回指导教师和资源教师定期参加区域特殊教育专题培训与研修项目,五年内完成12个学分的研修;随班就读教师还定期参加区级培训,每位教师五年内须完成2—4个学分的进修项目。
培训内容上,长宁区开发了随班就读教师培训课程系列。其中,“幼儿园教师学前融合教育专业提升课程”“随班就读教师研修课程”和“新入职教师融合教育通识培训”三门课程在2016年申报为市级共享网络课程,将师资培训与研修经验向全市辐射。
培训方式上,区域通过专题培训、专题中心组和教师研修项目等方式,开展随班就读师资的专业化培训。针对随班就读学校分管教导、学科教师、资源教师等开展专题培训,如行为功能介入方案专题培训(每学期2次)、通用学习设计专题培训(每学期4次)以及融合教育中个别化教育计划专题培训(每学期2次)。除了专题培训,还建立了学科细分的专题中心组,邀请研究领域的医、教专家担任项目主持人,每轮项目实施时间为1年,每轮开展8次主题活动。在前一轮基础上每年主题不断拓展。从2013年到2017年共组建了学前融合教育、中小学随班就读课程建设、资源教学、通用学习设计、转衔服务、情绪行为障碍学生教育、注意力缺陷及多动症学生教育、自闭症谱系障碍学生教育、无语言儿童辅助沟通、特教学校课堂教学等10个教师专题中心组。
实践证明,教师专题中心组可以有效解决区域融合教育推进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是随班就读教师职后培训的一种有效形式。
另外,长宁区还开展了每年一轮的教师研修项目,形成了研修项目成果年度评选、出版及定期交流(每年学术年会)机制。教师研修项目由专家领衔,注重一对一跟踪指导。截止到2016—2017学年结束,共开展了七轮教师发展项目,完成教师发展项目成果共286项。
三是区域随班就读师资的国际化培养路径。借助“区域特殊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开发与运行的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课题),邀请国际资深特殊教育专家进行随班就读教师专题培训和实践指导。
如2012年邀请挪威奥斯陆大学心理系史蒂芬(Stephenvon Tetzchner)教授围绕“扩大辅助沟通”进行培训。2012年起,开展“中澳融合教育教师合作项目”。2013年起,共开展了 8轮45场“国际治疗师”培训,服务范围拓展至长三角地区。2015年起,与“大蕴之家”合作,邀请国际知名治疗师对教师和家长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每月2次。2017年起,以色列特殊教育专家苏拉(Shula)参与学生训练及家庭指导,每月1次。
四是学术性、国际化的文献资源库建设。从国际、中国、区域三个层面建设了特殊教育资源库,不仅拓展了区域教师的国际视野,提升其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而且也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文献资源平台。《国际特殊教育新进展》成为国外专家发表英语论文的国际平台,《中国特殊教育新进展》系列丛书被认为具有开创性、系统性(许家成,2013)、全面性(王雁,2016)。2012年,时任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为《中国特殊教育新进展(2000—2010)》作序《我为什么提出特殊教育的“医教结合”理念》,成为中国特殊教育重要引用文献。《长宁特殊教育新进展》每年一本,已出版四本。开发的专业资源分享达20000多人次,并被挪威奥斯陆大学等139所国内外大学图书馆收藏。
为提升随班就读专业团队服务能力,长宁区成立了残疾儿童入学鉴定委员会,组建了多学科合作团队。该团队由特殊教育专家、医学专家、心理咨询师、律师、社会工作者等组成,开展了多学科研判会议、医教结合视导评估、转衔会议、家长服务(心理咨询、医学咨询和法律援助)等多学科支持服务。
长宁区在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特教学校实现医教结合多样化发展的实证研究”(A1104)的推动下,开发了四向度多学科合作支持项目。
一是“终身化、全覆盖”支持学生,开展特殊幼儿康复等项目,提供教育、康复和保健服务的多样化支持,累计10113场,惠及30192人次。
二是“系列化、针对性”支持家长,开展名医坐堂公益咨询等,提供优质的公益服务,累计4757场,惠及16007人次。
三是“国际化、实操性”支持教师,开展国际治疗师公益培训等,扩展教师的跨学科视野,累计800场,惠及11253人次。
四是“机制化、响应性”支持校(园)长,根据需求组织专家医生进校开展随班就读视导、棘手案例援助等,提供医教结合咨询、培训,累计92场,惠及1596人次。
四、努力探索课内外有效学习的举措
随班就读质量的关键在于随班就读学生的有效学习。自2006年起,长宁区聚焦随班就读课堂,通过课题研究和教师研修项目,探索促进随班就读学生课内外有效学习的措施。以上海市教育学会重点课题“区域推动随班就读学生走向有效学习的研究”为抓手,开展了大规模的随班就读学生课堂有效学习的调查,并基于研究结果编制了《学前融合教育指导手册》和《区域随班就读指导手册》;通过教师研修项目引导随班就读教师聚焦学生开展课堂教学研究。
长宁区还从学习空间、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等方面探索了促进随班就读学生有效学习的措施,通过扩大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空间,实现有效学习时间的增加。
在学习空间上,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校内学习,而且拓展了学校外学习和训练。一方面随班就读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到特教学校接受康复训练,另一方面特教学校派出教师到随班就读学校进行资源教学服务。
在学习时间上,一是学校课堂上着力关注学生有效学习。一方面,将通用学习设计引进随班就读课堂,提高随班就读教师对学生有效关注的能力;另一方面,组建随班就读教师中心组,探索形成了“三优先”“三落实”和“四兼顾”的有效关注策略。自2007年到2017年,持续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观察研究,共观察了736节课,参与听课教师947名。二是学校课堂外增加了有效学习时间。通过康复训练和“双资源教学模式”,增加随班就读学生课堂外有效学习时间。特教学校每周为30名随班就读学生提供特殊支持课程,周课时总数为213课时,人均周课时数5.5(2017年,长宁区通过申请鉴定的随班就读学生人数共39位),其中,特教学校派出4位资源教师到中小学开展每周43课时的资源教学课,服务学生数23名。此外,特教学校还为11名特需学生(非随班就读)提供每周46课时的康复训练,人均周课时数为 4.2。
在学习内容和体验上,不仅关注了学生的教育教学、康复训练,还关注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丰富了其学习经历。通过创设区、校两个层面的活动,为随班就读学生搭设展示舞台,丰富成功的体验。如区域层面的大型才能展示活动、社团活动、随班就读技能竞赛和亲子活动等。
五、积极拓展随班就读学生家庭服务
随班就读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家庭,随班就读质量的提升同样也需要家长的力量。长宁区依托多学科合作团队,率先构建了随班就读学生家庭服务体系,并基于家长需求多方协同提供形式多样(线下有讲座、工作坊、沙龙,线上有微课、互动讨论,形式有一对一、团体)的咨询、指导以及心理、医学和法律等支持服务。自2017年1月起,团体心理沙龙每月举行1次,该沙龙活动已持续1年多,广受区域随班就读学生家长欢迎;一对一家长心理咨询每学期服务达50人次,截止到2018年5月共服务130人次。自2013年6月起,医教结合家长沙龙每月举行1次,共组织43次;“名医坐堂”一对一咨询每月开展4次,截止到2018年5月已开展112次,服务人数近560人次。长宁区还组建了由11名专业律师组成的公益法律援助团队,为区域家长提供一对一的法律援助。
六、切实响应普通学校教育发展需要
随班就读的发展趋向应是融合教育,需要关注普通学校的每一个学生。在普通学校中,有一部分隐性随班就读学生并未申请随班就读,但他们同样需要特殊教育服务,还有20%的情绪行为障碍、多动症、学习障碍(书写障碍、阅读障碍)等特需学生。2016年度,长宁区申报了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特殊教育需要学生融合教育支持项目开发与实施研究”(C16007),对普通学校这些非随班就读学生的发展需求给予关注,创设了“群”“类”“个”三种服务模式。
一是“群”服务模式。针对一校多类特需学生,中心创设了通用学习设计、融合教育响应机制建设、融合教育知识进校园等项目。每学期组织“三循环两反思”的通用学习课的磨课;组织7所融合教育实验校开展了融合教育响应方案的建设,制订了普通学校融合教育响应流程与表单;邀请专家为普通学校提供全员参与的融合教育知识培训,提高普通学校开展融合教育工作的意识和能力,让普通学校能够更好地满足更多学生的教育需要。
二是“类”的服务模式。针对多校同一类特需学生,中心创设专题中心组和家长工作坊,促进教师和家长的专业成长,组建了情绪行为障碍中心组,每月活动一次;建立了注意力缺陷伴多动障碍儿童家长工作坊,每月活动两次;建立了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家长工作坊,每月活动一次;开展了书写障碍评估和家长指导,每月活动两次,等等。
三是“个”的服务模式。针对区域内的棘手或典型案例,中心创设了棘手案例援助项目,邀请专家进入学校,聚焦每一个个案,讨论具体的教育方案。受助学生中有的进入职业学校继续学习,有的被美国高中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