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西藏高校网络育人模式初探

2018-02-24赵慧夏雅

西藏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西藏媒介育人

◆赵慧 夏雅

一、问题提出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顺利召开,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象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时代问题和时代任务。[1]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时代随之而来。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微信、QQ、BBS等成为当前西藏高校学生开展社交的主要工具。[2]网络作为第四媒体,不可逆转地影响着当代西藏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颁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了高校网络育人的重要性。作为一直处于反分裂斗争前沿的西藏自治区,响应文件号召,加快西藏高校网络育人模式的探索,关系着西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序开展及和谐校园的积极构建。基于此,文章在分析西藏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紧迫性与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构建西藏高校网络育人模式的各种措施,以期为西藏高校网络育人任务的落实及具体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二、加强西藏高校网络育人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一)西藏大学生媒介依赖性较高

据CNNIC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其中学生群体占 24.8%,所占比例最高。[3]西藏藏族大学生作为中国学生群体的一部分,在数字媒介的接触上,不仅种类多样,而且时间较长。调查显示,约67.9%的藏族大学生数字媒介使用时长在1-5小时之间。[4]同时由于网络信息的海量特征,让大学生接触的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加之网络传播的便捷性,大大降低了在校学生信息传播的门槛,增加了网络舆情引导的难度。在当代西藏大学生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媒介的背景下,网络传播内容的复杂性会同网络传播特性的快速便捷,更增加了西藏高校把握网络育人主动权的难度。

(二)西藏大学生网络相关素养水平不高

网络素养于1994年由美国学者Mc Clure首次提出,随后不同学者从理论指向和实践指向出发,不断对其概念与内涵进行探讨。2017年,我国长江学者喻国明认为当前的网络素养研究应该是包含媒介素养研究、信息素养研究、数字素养研究的一种宏观的研究逻辑,并提出针对用户而言的网络素养,其培育和养成的核心内容与梯度范式应当遵循“认知——观念——行为”的演进逻辑。[5]虽然目前关于西藏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直接研究较少,但已有杨东、常翀凌、李新房等人分别从信息素养、媒介素养及数字媒介素养等角度对西藏大学生不同群体进行了研究,其中杨东认为大部分西藏师范生的整体信息素养偏低,尤其是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水平较低。[6]常翀凌发现西藏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不高,具体表现为媒介接触消费行为缺乏自主性,媒介认知和批判能力有待提高。[7]李新房等学者认为藏族大学生的数字媒介素养整体水平不高,对数字媒介信息的接触有阻碍,不能主动利用和解读数字媒介信息。[8]当前西藏大学生网络相关素养较低的现状迫切需要高校做好网络育人工作。

(三)西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有待加强

西藏网络育人模式的探索,有利于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网络媒介的了解,加快他们掌握多媒体技术的进度,并以此为基础更加充分地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思政课堂和校园文化活动等线下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开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促进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线上与线下的融合,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到达率和有效性。西藏各高校通过网络育人的实践探索,不仅能推动西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丰富西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且能促进西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纵深发展。

三、西藏高校网络育人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拓展网络平台,丰富网络内容

1.拓展网络平台,整合平台资源。拓展校园网络平台,实行互联网+报纸、互联网+广播站及互联网+电视台的模式,将校园报纸、广播及电视台内容上网,便于学生通过反复观看增进理解,增强宣传效果;改变以往各种校园媒体各自为阵的宣传方式,对于校园典型工作经验与先进个人事迹,实现校园多媒体平台同步报道,形成宣传阵势,强化学生认知,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2.丰富网络内容,提升传播效果。西藏各高校的网络信息传播须从受众喜好出发,不断摸索提升宣传效果的网络传播内容与形式。首先,在传播内容的选择上,注重从新闻价值理论出发,加强与西藏大学生地域相近及心理相近内容的报道,增强网络内容的可读性,提升传播内容的到达率。其次,在传播形式的选择上,从网络传播具有空间偏好的属性出发,在对目标内容进行传播的基础上,注重通过链接对其拓展,让学生通过链接阅读加深目标内容的理解。最后,通过对比传播内容的点击率来判断学生的阅读偏好,并以此为基础,对目标内容进行或文字、或图片、或图文声并茂的形式进行传播,在实践中不断通过网络传播内容形式优化来增强传播效果。

(二)建设优质队伍,强化教育引导。

1.提升教师网络素养,建设网络育人优质队伍。西藏高校网络育人目标的实现,需要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工作队伍。然而,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具有新闻传播专业背景的成员不多,他们对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常从自身的实践经验出发,引导内容往往止于事后说服层面。基于教师权威的事后说服,由于缺乏内在理论解释,不仅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容易引起学生反感。加强教师队伍的网络素养教育,提升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能力,不仅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且能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2.教师强化教育引导,提升学生网络素养。西藏自治区各高校要强化对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引导,改变当前网络素养教育仅在新闻传播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开展的现状[9],各校需在对本校学生网络素养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开展网络素养通识教育。并在对学生的教育实践中根据网络素养的评估指标设置课程内容体系,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网络素养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从而提升本校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落实组织保障,优化成果评价

1.提供经费保障,加强工作统筹。西藏教育行政部门层面尝试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经费中划拨网络育人专项经费,为西藏高校网络育人工作提供资金支持,从而保障西藏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层面可从“三育人”的背景出发,以本校网络育人的要求与任务为基础,系统梳理学校各部门、各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其职责要求纳入考核范围,推动学校各部门协同推进网络育人工作的落实。[10]

2.探索评价方式,激励育人实践。西藏教育行政部门尝试建立结果型评价与过程型评价相结合,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配套的发展型评价体系,鼓励高校教师队伍积极开展网络育人实践。对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试图通过网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教师,将其网络育人的工作过程与效果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对于网络育人工作贴合学生实际,学生参与度较高,深受学生喜爱的育人模式,实行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在对教师奖励的基础上,可对效果良好的网络育人模式择校试点,并在试点过程中不断改善该模式,直至逐步推广。这一系列评价措施的开展,将激励西藏高校教师进一步投入网络育人的研究与实践,从而推动西藏高校网络育人模式的不断优化。

[1]史向军,夏玉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几个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2017(12):21-25.

[2]朱华鹏,杨光照,韩利君.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对西藏大学生的影响及引导对策[J].西藏教育,2015(12):27-29.

[3]CNNIC.第40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7-08-04]http://www.cac.gov.cn/2017- 08/04/c_1121427672.htm.

[4][8]李新房,高红英,李静.藏族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分析[J].西藏科技,2017(04):29-31.

[5]喻国明,赵睿.网络素养:概念演进、基本内涵及养成的操作性逻辑——试论习总书记关于“培育中国好网民”的理论基础[J].新闻战线,2017(03):43-46.

[6]杨东.西藏师范生信息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01):24-26.

[7][9]常凌翀.西藏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及媒介素养教育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9(02):96-99.

[10]中共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2017-12-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猜你喜欢

西藏媒介育人
都是西藏的“错”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