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探究
2018-02-24刘丽
刘 丽
(海南师范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指出,要创新方法手段,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建立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增强国际话语权。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进行学历提升或者短暂研修,如何根据留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让学生尽快了解中国文化、热爱中国文化,进而融入中国文化,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对外传播教学教育最直接的主体,广大对外汉语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于讲好“中国故事”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讲什么”“怎么讲”,如何“讲得好”,让外国留学生能够听得进、听得懂,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笔者认为要讲好“中国故事”,应该以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字作为抓手。
1学习汉字,体味中国文化的悠久
文化彰显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价值,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文化对经济、政治有着重大的影响。[1]据国家外文局“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显示,62%的国际民众认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形象,61%的海外民众乐于了解中国文化,约有三分之一的国际友人表示对学习汉语有兴趣,同时越来越多的汉语学习者不仅渴望学习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渴望能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2]而学习一个国家的文化,首先要从学习其语言文字起步。
谈到中国文化,一定绕不开中国汉字,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伟大创造。作为中国文化的特殊载体,汉字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思维习惯与实践方式,蕴藏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因此,从汉字的学习入手,让学生通过学习汉字来领会中国文化意蕴,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字的创造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可以说,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为悠久、使用范围最为广泛、使用人数最为众多的文字符号。据考古发现的成果显示,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陕西省西安半坡氏族遗址等地方,就已经出现了刻画的表意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在距今有3 500年历史即大约公元前十六世纪的殷商时期,构成汉字的甲骨文体系就已经出现了,许多学者认为这意味着汉字的起源。此后,在漫长的发展中,汉字又经历了铜铭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众所周知,日本、越南、朝鲜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字都是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受启发创制的。
中国的文字起源及其演变,记录和表征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相传,中国的汉字是轩辕黄帝的史官仓颉所造。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从甲骨文算起,到金文、大篆、小篆,到隶书、楷书以及草书、行书等字形的演变。现在发现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象形程度很高。作为汉字萌芽的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它是中国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秦朝建立后,出于统一国家“书同文”的需要,丞相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一番改革加工,将文字统一为“小篆”,亦称为“秦篆”,其形体结构较大篆而言,比较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异和合并,其象形性已经不是很明显了。但是,由于小篆的结构过于规范,人们书写起来速度很慢也很浪费时间,所谓“奏事繁多,篆书难成”,结果又一次进行了文字改革,这就出现了隶书。至汉代,隶书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地步,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再后来,融合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在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兴盛于唐朝。楷书也叫“真书”或“正书”。“楷”含有规矩、整齐、楷模的意思,是说这种字体可作为法式,一直到现在,楷书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算起来已有近2 000年的历史。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虽没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繁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
在教学中,通过对汉字演变过程的学习,有助于掌握学习中国文化的基本工具。还可以通过讲神话故事、历史典故等形式感受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体味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2汉字解读,领悟中国智慧的深邃
汉字是表意文字,通过分析汉字构造的特点,挖掘其中蕴藏的中国文化内涵,加以生动的讲解,既满足了学生们的好奇心理,也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将汉字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失为宣传中国故事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教师可以通过汉字的字体结构来讲解字形和字义,如汉字的偏旁部首,它既是汉字的基础构成部分,也是汉字表意功能的一个具体表现,在汉字形意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汉字的偏旁部首,我们就可以大概知道汉字所表示的意义。
如中国古代虽然是以农业立国,但商业思想很早就已经出现,这种思想可以通过分析解读一些汉字来阐述。如“贸”字,“贸”由“卯”与“贝”组成。“卯”是早晨五点至七点,“贝”是中国古代的货币,“贸”字的意思合起来即为早晨起来去挣钱之意。由“贸”字,还可以引申出一系列以“贝”为偏旁的汉字,它们的意思都与货币、金钱有关,如购、贷、账、财、贱、赌、贷、贫、贪、费等。利用汉字偏旁辨析识字,也是有效的手段。汉字的偏旁还体现了事物的性质与属性,如杨、柳、林、森、村、树、松、桥等,都是“木”部,说明这些汉字都与“木”有关;而江、河、湖、海、浪、波、涛、汤、泉等,都是“水”部,则说明这些汉字与“水”有关;怕、慌、惊、惧、怀、惜、悦、恨、忙、忧、怪等字都与“心”有关,等等。
再有中国古代社会以农耕文明为主要特征,拥有田地是财富的象征。在中国古代,田地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富裕的代名词,是否拥有田地则是区分贫富的标准,所以,以“田”构成的汉字大多与财富有关。如“富”“福”两字,都有一个“田”字在内。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田地却是食之源泉,田多食足才算是有福且富,这两字还反映出一种传统的祈福求富的愿望与向往。人们祈福,大多是求富,希望衣食丰足,而求富,就务必要安置田产了。因此,田地就和“富”“福”紧密联系起来。“富”字就是一个拥有一口田的富裕家庭,而“福”则可以解读为祈求得到一口田的向往。
汉字里面包含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哲学意识、风俗礼仪、伦理道德、审美意识等,中国古代的人生智慧、生活经验都包含在一个个方块字里,这是表音的字母文字所无法达到的高度。毫不夸张地说,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大书,就是中华民族祖先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经验总结,也抽象演绎出人无限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譬如,冬天的“冬”字,本意是一段绳子的两端打个结表示结束,后来再引申为一年四季的最后一个季节,这才有了“冬季”和“冬天”的含义;再如“春”字,最早上面是小草的萌生,中间“屯”的部分表示种子发芽,下面是一个太阳,大篆把“春”字画出来就是欣欣向荣的大地回春图。一些汉字还体现很深的道德伦理思想内涵。如“孝”字是个会意字,上方是“老”字的一半,下面是“子”字,两部分合起来就是子女要照顾老人之意。“孝”字不只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伦理精神,还体现了浓厚的家族观念。无子不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体现了中国人重视血脉承传的文化品格,也奠定了社会和谐安定的基础。所以,才有了一儿一女是个“好”字。再如“家”字,家是什么?“宀”字头,现在通常叫“宝盖头”,家里能养一头猪就可以安顿下来,小富即安,家里不需要豪宅,不需要置多少房产,能养猪日子就能过得不错。更有意思的是家中有女即是“安”,这屋顶底下得有个好女人,一家人就都安心了。
汉字中还蕴藏中国古老的民俗文化。拿古代建筑来说,从一些汉字的构成中,我们能看到汉字与古代建筑的关系,可以看到古代建筑和发展的轨迹。如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大量用“木”字作偏旁构成的“楼”“檐”等字便是那时候的房屋建筑用字,说明中国早在几千年前已经开始使用木材造房了;再如在习俗风尚方面,从一些汉字可以看出古代的婚嫁制度为,如“婚”字,从女从昏,声旁的“昏”反映出古代结婚的时间为傍晚,这和现代人结婚多选取上午的时间有很大不同;又如“娶”字,“取”就是当时的一种抢婚文化风俗在汉字字形上的折射。
在解析汉字中蕴含的中国文化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选取一些比较简单、通俗的汉字,便于留学生好学、好记、好理解,这样才能达到通过汉字解读中国文化的目的;二是在解读汉字中蕴含的文化含义时,不能一味望文生义,更不能生拉硬扯、牵强附会,以至歪曲了汉字的本义。无论讲解汉字的原始意义还是形体变化后的现代意义形义的联系,都必须做到合情合理,要有历史的根据或者语音文字考据系统的支持,不能随心所欲地胡乱拆解和发挥联想。如有人把“球”讲成“一个姓王的在打球,投了四个篮板球(指“求”下面的四点),罚了一个点球(指“求”右上的一点)”,把“恕”讲成“如果你得罪了领导,就去找他心上的女人开口求情,一定会宽恕你的”,这样的讲解属于主观臆造,是不符合文字规律和形义系统的汉字构造理据的。“恕”的本义是“如心”,将心比心,互相理解,做人、读书都应该有这份胸怀。
我们的祖先在日常的生活劳动中,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观察了动物植物的足迹,发明创造了文字,所以,汉字中蕴含着对生命体验与天地万物的认识。学者侯书议对100个“最中国”的汉字进行了文化意义上解读,分析每一个汉字所代表的文化、哲学意义,指出了汉字构造中体现出的中国智慧的深邃。这其中既有代表着中国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的耕、禾、农、家、田、丝、工,也有包容着中国哲学、宗教、文化思想的儒、道、佛、悟、戒,还有体现国家情怀的中、东、北、土、社、九、鼎、国等。[3]比如“人”字,肢体站立,反映了人类祖先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精神站立,人的精神要上可达于天,下可立于地,要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人生在世,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个姿势“挺身站立为人,顶天立地做人;“人”字还表现为一种阴阳相生的支撑以及人与人之间要互相支持帮助的思想。“人”与其他汉字组合,又具有全新的意义。如“人”遇到“一”的时候,就是“大”;“人”遇到“木”,起构成“休”。人靠着树,意思是“休息”。除了会意字,形声字在汉字总数中占了压倒性的优势。所谓形声字就是以由一个形旁(义符)、一个声旁(声符)相结合为标志的汉字。一个声旁、一个形旁从部件结构上说也是一种对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文化持中调和、阴阳和谐的观念。如“珠”“甜”“猛”“钢”“红”等字,两个部分一表义一表音,十分和谐。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培养留学生学习汉字、词语的兴趣,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留学生大都是年轻人,他们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喜欢听故事,教师如果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解汉字及其意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的听课热情。一般而言,绝大部分中国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讲好成语故事,学生不仅记住了这个成语,而且还理解了成语中蕴含的象征意义。比如“叶公好龙”“愚公移山”“画龙点睛”“塞翁失马”等成语故事,学生在课堂上听讲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而在下节课再提问时,学生基本都记住了成语名称及其故事内容。
3通过汉字趣味性教学,提高汉字识记效果
相比较于西方的字母文字,留学生们普遍感觉汉字难写难认难记。留学生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以及风俗习惯等差异。这些差异造成了学生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甚至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格等多方面的差异。目前在中国留学的非汉字圈学生以欧美人居多,他们的母语与汉字结构大不相同,都是字母组合见字知音的表音文字。对于他们来说,汉字是完全不同的犹如迷宫图画一般的方块文字,所以书写汉字便成为大多数留学生普遍畏难的一项学习任务。所以,提高课堂对外汉字教学的趣味性,寓教于乐,手脑并用,使学生通过学习汉字从而理解汉字后面蕴藏的文化,效果可能会事半功倍。
对外汉字教学中,认识并理解汉字是教学的主要内容。要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尽可能多地掌握并熟悉运用汉字,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单纯采取传统的语音、语法、语汇等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该采取多种手段,运用多种方式,并体现出一定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如现代汉字中的字形相近的字很多,有些字的偏旁部首略微差别,但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必要辨析两者的差别。但这些词义的辨析如果是通过枯燥的讲解来体现,势必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所以通过形象化的方式来讲解,会使课堂生动起来,也能极大地调动留学生的积极性。如可以用一些网络形象化的语言对字形相近或有关的词语进行讲解。如:熊对能说,哥儿们,穷成这样啦,四个熊掌全卖啦?电对曳说,好好歇会行不,你这姿势不累呀?兵对丘说,兄弟,踩上地雷了吧,两腿咋都没了?王对皇说,哥们,当皇上有啥好处呀,你看,头发都白了!臣对巨说:和你一样的面积,却有三室两厅。占对点说:买小轿车了?日对曰说:该减肥了。土对丑说:别以为披肩发就好看,其实骨子里还是老土,等等。课堂教学证明,这种方法收到了极好的效果,既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也提高了他们的效率,举一反三,学生们在轻松幽默的课堂气氛中理解并记忆了汉字。除了形近字,还有大量的同音字、同义字方面,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趣味性教学。
再有像猜字谜这种汉字知识游戏,在对留学生的教学也可以适当地采用。这样既让学生认识了具体的汉字,又让学生了解了中国文化。如“两个胖子”,打一个中国城市名,谜底为“合肥”;“大热天穿棉衣”,谜底为“武汉(捂汗)”;“四季花开”谜底为“长春”等等,让学生不仅对谜面的汉字进行了识记,还记住了中国的几个城市名称。此外,还可以组织一些与汉字书写及书法欣赏相关的趣味活动,让留学生们手眼并用,从感觉和视觉上体会中国文化的美感,将会进一步增加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总之,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多样地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增加留学生汉语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果教师能有效地运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解汉字,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汝建.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的重建[J].海外华文教育,2014(4):384-394.
[2]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EB/OL].(2014-02-21)[2017-04-15].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416/19/14689595_369537343.shtml.
[3]侯书议.最美不过是汉字[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