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对文”探求词义
2018-02-24
对文,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中有所涉及。《过秦论》“研讨与练习”三:“古人为了使文章有变化,不呆滞,遇到上下文有相同的字词重复出现的情况,就用近义词代替,避免‘同字重出’。这种情况在连用结构相同的句子时,更为常见。”这里虽然没有提到“对文”这一概念,但其所讲的正是“对文”。不过,讲的还不全面。在连用结构相同的句子时,对应位置的词的意义,除了相同相近以外,还有相反相对这一情况。当然,前一种情况比较常见,后一种情况则比较少见。
程俊英、梁永昌著《应用训诂学》指出:对文,其中一个含义 “指在平行的相同结构中处于相对应地位的不同词语,它们在意义上或者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根据对文的这一特点,可以利用它来求得某一词的确切解释,特别是可以求得词的生僻义和临时语境义的确切解释。下面,按对文的意义关系,将对文分为两类。然后结合人教版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实例来说明如何利用对文来确切解释文言词语。
一、意义相同相近的对文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与“今我来思”结构相同,“思”与“矣”构成对文,意思相近。“矣”是语气词,无实义,由此可以推断,“思”也是语气词,无实义。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贾谊《过秦论》)
句中的“践”,高中语文必修3将其释为“踏”(51页),阎振益、钟夏《新书校注》则将其释为“断”“残”。但从对文的角度看,这两种解释均欠妥。“践华为城”与“因河为池”结构相同,“践”与“因”是对文,意思相同,“因”是“依据”的意思,“践”也应是“依据”的意思。吴云、李春台《贾谊集校注》:“践:登。在这里当‘据’讲。 ”甚是。
3.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李密《陈情表》)
“无”“鲜”对举成文,“鲜”也应是“无”的意思,而不是“少”的意思。课文注释:“[鲜]没有。鲜,本指少,这里是‘无’的意思。”(必修5,36页)这种解释无疑是正确的。从课文“外无期功强近之亲”“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可以看出,李密既无伯叔,也无兄弟。“终”与“既”意思也相同。 《经传释词》:“终,犹‘既’也。 ”曹道衡、李炳海主编《古文观止》:“终:犹‘既’,与上句‘既’字构成近似‘既……既……’的句式,这样的句式现代多改为‘既……又……’。”
4.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两句结构相同,那么,“妄作”也就是“虚诞”的意思;“一”与“齐”意思相同,都是“把……看做一样(相同)”的意思。
5.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句中“景”就是“晖”的意思,这里指“月光”。
6.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句中“成”“如”对举,二者同义。魏耕源《全唐诗语词通释》:“成,比喻动词,犹言似、如、好像。”“‘成’、‘如’对举,言余霞散如绮。 ”(31 页)
7.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句中‘处’‘时’对举,“处”就是“时”的意思。 王锳《诗词曲语词例释》:“处,表示时间,作用与时间名词略同,有‘……时’、‘……际’的意思,并不是指处所。 ”魏耕源《全唐诗语词通释》:“处,犹言时,‘在……的时候’的意思。和表示处所义有别。”“‘处’往往与‘时’对举,其‘时’义最为明显。 ”(33 页)魏耕源还进一步指出,“‘处’作‘时’用,除‘须谐平仄’的原因外,还有为了避重字的原因。”(35页)
8.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句中“兼”与“接”意思相近。 课文注释:“[兼天]连天。 ”(必修 3,38 页)将“兼”释为“连”,正确。
9.一去紫台连朔漠,便留青冢向黄昏。(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连”与“向”对举,“连”与“向”意思相同。 课文注释:“[连]通,到。 ”(必修 3,38 页)似不妥。 魏耕源《全唐诗语词通释》:“‘连’‘向’ 对举,‘连’ 即‘向’义。 ”(192页)魏说可从。
10.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自”“空”对举,“自”即“空”义。 魏耕源《全唐诗语词通释》:“自,副词。犹言空,徒然、白白地的意思。”“‘自’往往与‘空’对举。”(375 页)并列举了“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例证。
11.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乍”与“突”对举,意思相同,都是“突然”的意思。
12.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苏轼《赤壁赋》)
“破”与“下”对举,“下”与“破”同义。 “下”不是从上游往下游的意思,而是“攻占”的意思。
13.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陈与义《登岳阳楼》)
“还”与“更”对举,“更”就是“还”的意思。
二、意义相反相对的对文
1.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庄周《庄子·逍遥游》)
两句结构相同,其中“誉”与“非”、“劝”与“沮”意思相反。 “誉”是“称赞”的意思,“非”就是“非难、责怪”的意思;“劝”是“奋勉”的意思,“沮”就是“沮丧”的意思。
2.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雪霜霁寒宵。 (杜甫《阁夜》)
课文将“景”释为“日光”(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3 页)。 笔者认为,“景”与“宵”对举成文,意思相对,应该补充为:“景:日光,这里指白天、白昼。”
3.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滑”与“难”对举,意思相反。“难”在这里应释为“涩”。
4.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卒葬之”课文释为“死后葬在那里”(必修2,36页),将“卒”释为“死”,似不妥。 “卒葬之”可以还原为“卒葬于其址”,这样就与“始舍于其址”结构相同,“卒”与“始”构成对文,意思相反。因此,“卒”在这里应是“终、最后”的意思。朱一清主编《〈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卒葬之:最后就安葬在这里。”这种解释是恰切的。
“对文”只是古书“辞例”中的一种。“辞例就是‘属辞之例’,指古人组织文章时,遣词造句所表现的特殊格式。”包括倒文、省文、复文、变文、连文、互文、对文等。更多地了解“辞例”,对探求词义的帮助会更大。
参考文献:
[1]曹道衡等:《古文观止》,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
[2]程俊英等:《应用训诂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4]王引之:《经传释词》,岳麓书社1982年。
[5]王锳:《诗词曲语词例释》,中华书局1980年。
[6]魏耕源:《全唐诗语词通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7]吴云,等:《贾谊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
[8]阎振益,等:《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
[9]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