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红色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以沂南县为例
2018-02-24汪春霞周中亮朱祥慧
■ 汪春霞 周中亮 朱祥慧
近年来,沂南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大力发扬沂蒙精神,勒紧裤腰带,仅2014—2015年就投入5亿多元,完成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率先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
当基础教育在法制保障、有效投入、管理体制、课程改革、均衡发展等方面任务初步完成后,我们积极探索推进县域基础教育高水平特色发展的实践路径。而在县域内挖掘利用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推进红色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研究,正是推进县域内特色学校发展的有效途径。沂南县教体局结合当地的红色教育资源、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学校特色建设等方面,在进行区域红色教育课程特色化、主题性、整体性推进改革时,深入思考,积极探索,成效显著,有力推进了区域教育的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
一、研究缘起
根深才能叶茂。当前,有些学校走不出“应试教育”的阴影,仍然看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导致核心素养落地的过程肤浅,扎根有一定的难度,校本课程开设的形式化也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校成长苍白无力,特色发展的后劲不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围绕学生核心素养、自主学习和终身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国家的意志。而校本课程正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是他们的细化和有益补充。
(一)历史基础
沂南县地处沂蒙根据地中心,革命战争年代,这里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山东省政府前身——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成立于该县古镇青驼寺,并涌现出“红嫂”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等一大批先进英模人物。沂南县是早期共产党人在沂蒙活动的地方之一。以沂蒙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在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得以形成,而它的丰富和发展则伴随着艰苦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全过程。
(二)区域学校现状
传承红色文化精神,红色教育特色学校已成雏形。比如马牧池换于红军小学、双语红军小学、依汶镇将军小学等。
挖掘县域内红色教育资源,红色地方课程已初步成型。为了给全县中小学生提供一本适合家乡特色的地方教材,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编写了一套反映沂蒙精神、沂南红色教育特色的地方教材《党史国史教育读本》 ,并在全省现场会上举行了首发式。
利用学校及区域红色资源,学校红色校本课程如雨后春笋。县域内各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由于缺乏指导,加上有些学校站位并不高远,导致在各自为战的“红色教育”校本课程中,一些红色校本课程缺失了连贯性、连续性、沟通性。所以,我们县教体局就以“红色研学旅行”课程为抓手,对各个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了高端引领和精准指导。
二、中小学“红色教育”校本课程的内涵及内容
“红色教育”指以红色作为时代精神内涵的象征、务实的落点于教育的情怀。呼唤青少年忧国忧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挑战极限、奉献社会的崇高精神。具体课程内容就是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结合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对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如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进行红色教育的合理分层,细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校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大意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这里,主要采用华东师大的博士生导师郑金洲教授的观点,从三个方面去理解它的含义:一是一切为了学校,二是一切在学校中,三是一切基于学校。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中的一个部分。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者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本课程主要是对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已经开发或将要开发的具有红色文化特征的校本课程通过采取进一步的规划、论证、指导、评估等措施和策略推进学校红色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旨在更好地体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国家课程的意志和县域红色教育特色,满足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具有使命、担当、责任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素养。
总体框架按照“县域内红色教育校本课程价值认同——学校红色教育校本课程的确定及集体认同——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环境物质条件配套——红色教育活动持续稳定开展”等阶段研究推进。重点和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县域内红色教育校本课程结构、基本类型与目标研究;②县域内红色教育校本课程资源库及红色教育基地建设研究;③学校红色教育校本课程设计、规划与学校特色研究;④基于红色教育校本课程下学校校长个性和特色教师培养;⑤建立县域红色教育校本课程规划和红色教育校本课程学校协作体保障体系研究;⑥红色教育校本课程标准及评估方法的研究。
三、中小学“红色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
(一)整体规划,做好顶层设计
沂南县教育体育局结合临沂市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改革实验区项目,统筹协调,组建了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改革中心,成立了“红色教育”校本课程实施项目办公室,具体规划、指导、评估全县的“红色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编制了《沂南县区域红色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纲要》 ,主要围绕县域“红色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对推进现实对策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培育红色教育课程,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形成沂南红色教育品牌”的总体目标,主要包括县域内“红色教育”校本课程结构、“红色教育”校本课程的基本类型、“红色教育”校本课程资源库及红色教育基地建设等。在此基础上,按照“县域内‘红色教育’校本课程价值认同——学校红色教育校本课程的确定及集体认同——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环境物质条件配套——红色教育活动持续稳定开展”等阶段进行了推进和研究。这样,区域“红色教育”校本课程如何开发,指向是什么,怎样带动学校的特色发展,如何发挥评价的作用等,在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方面起到了引领和助推作用。
(二)以点带面,辐射推动发展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和学生发展需要,必须根据区域内各个学校红色教育优势。首先,对具有红色教育资源优势特色较明显的中小学进行深度调研,进一步挖掘提炼,对学校红色校本课程的推进现状、特色优势、存在问题和不足进行问卷调查和采访,通过分析论证、确立红色校本课程的类型、建设推进路径和建设目标,打造“红色教育”校本课程典型样板。其次,对基础较薄弱但有红色教育资源建设积极性的学校,先对校长的办学思想、教师现状进行初步了解、问卷调查,从中发现学校存在的潜在推进因素,尤其是对红色教育活动项目进行确认并进行重点培植,一年后形成红色教育课程优势倾向,再行提炼形成稳定的“红色教育”校本课程特色。而对于薄弱的学校,引导其以两类学校为样板,积极探索学校“红色教育”校本课程发展的有效路径,立足实际、发挥优势,逐渐形成自己校本课程的特色。结合县域、学校实际转化、借鉴,县域内兄弟学校自发相互借鉴经验,在红色学校校本群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了校际间的校本活动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大幅提高。
(三)协商督查,导评双管齐下
制度建设和保障是区域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力抓手。沂南县教体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重点,注重协调配合,建立全县学校特色发展协商督查机制,分自评、县评和他评三级评价进行评估。
一是学校层面建立了学校特色发展自主评价机制,主要通过《学校特色自主发展评价表》来实现自主量化评价。二是县域层面建立了对学校特色发展评估机制,主要通过《学校特色发展协商督导评价表》来完成量化评价。其中,指标完成情况(即学校评估细则完成度)占70%,特色发展成果(包括课程建设、阵地建设、师生发展)占20%,社会影响力占10%。三是运用好第三方综合评价机制进行有效调度。县教体局利用社会力量引入了第三方评价机构,根据各学校的自主发展评价方案,先针对科学性、合理性、规划性、评估性等几个指标,对学校的自主评价方案先进行评估,分出一、二、三级方案,确定对学校的评价发展基数,然后到学校查看、验收,并提出修改建议。学校根据提出的建议进一步修订自主发展评价方案。
通过对县域内学校红色教育资源利用现状、特色优势、存在问题和不足进行问卷调查和采访,在分析论证、确立“红色教育”校本课程的类型、推进路径、课程标准和建设目标等基础上,“红色教育”校本课程典型样板已经打造出来,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具有“沂南特色”的“红色教育”品牌已经形成。目前,全县呈现出了红色教育连成片的良好局面,出现了一大批具有自主发展品牌的学校。
(四)跨校选班,实现课程资源共享
其中在进行“建立县域红色教育校本课程规划和红色教育校本课程学校协作体保障体系研究”这一子课题研究时,采取了试点学校跨校选班制度。首先,根据整体规划和试点的情况,在区域内合理全面地布局不同的特色学校,努力为整个区域内更多的学生提供充分实现特长发展的资源条件;其次,在做好制度性、政策性的研究和储备等工作情况下,在形成学分互换机制、师资调配、考试改革等方面做好了政策性的准备和制度性的安排工作;再次,出台跨校选班协调机制,保证了部分学生能通过参加不同学校的红色教育活动或选修不同学校的红色教育课程等方式,有效地实现潜在优势和兴趣、爱好的高水平发展。
这种研究思路符合循序渐进的教育发展规律,有利于打破学校同质化的弊端,真正形成了区域内“红色教育红遍天”的局面。这种做法还具有很大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综上所述,整合利用学校及区域内红色资源,开设红色教育校本课程,传承红色文化精神,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目前,红色教育特色学校已连成片,沂南“红色教育”品牌已唱响。
四、取得成效及反思
(一)取得成效
1.红色教育课程升级,再创红色研学课程
县域红色校本课程《党史国史教育》 ,引发了学生红色游学欲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家国情怀。为更好地体现研学旅行的特点,开展了沂蒙精神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工作,并不断优化完善。目前,已设计开发了《沂蒙红色研学旅行课程》幼教、小学、初中、高中四个版本,形成“一体两翼、五天课程、六项功能、七大要素、十项活动”的特色,着重凸显了历史的探究性、精神的教育性、体验的参与性、内容的趣味性、知识的科学性、课程的创新性、理念的开拓性,满足了从幼儿到高中全学龄段的研学旅行需求,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实践效果良好,深受参与者好评。省教育厅张志勇巡视员、省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唐汉卫博士等众多领导、专家对开发的红色教育课程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2.“教育+基地”运营良好,为红色研学积累经验
沂蒙红色影视基地自建成运营以来,已有八年承接红色教育的工作经验,接待了200余万人次的游客和学生,未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各项设施、措施均已十分成熟。教育部、省教育厅出台研学旅行的政策后,沂蒙红色影视基地联合双语实验学校依托沂蒙精神研学课程在省内率先开展了真正意义上的研学旅行教育,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在南京刚刚结束的全国研学旅行高端论坛上,沂蒙红色影视基地被授予“全国研学旅行示范基地”。
3.创新发展模式,促进“文旅”融合
我们采取了“教育部门+基地企业”合作共建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在增强课程研发精准性的同时,从一开始就指导承接研学旅行的基地符合课程标准,建立规范流程;同时,减轻了教育部门的资金建设压力,实现了“教育引智、企业融资、社会参与”的“教育+”发展模式,避免了实践课程容易出现的“空中楼阁”和“纸上谈兵”现象;这种模式还促成了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先行融合,提高了各项工作的精准性和可操作性,建立了科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保障了此项业务的不断提升和旺盛的生命活力。
(二)反思
在开发实施“红色教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如下问题和不足:第一,由于受师资水准的影响,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存在着学校之间、指导教师之间的差异;第二,在评价中,定性分析与定量指向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下一步,我们将注重学校在红色校本课程中的自主性、发展性实施,而不是进行简单的对比与甄别;用多维度对各个学校探究红色校本课程进行过程性评价,根据教学目标和各个学校开展校本课程的水平重新设计不同层次的结构分量。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共同体的导向作用,在教法上,相互之间,有创新和借鉴,促进学生在实践校本课程中培养起高级思维能力,体现出新的思维、新的方法和新的技术的有效应用。
参考文献:
[1]马宏艳.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2]周中亮.基于泉乡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4,(2).
[3]薄存旭.当代中国中小学校组织变革的价值范式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196.
[4]娄镒瀑.学校文化的动力、基础及建设路径研宄[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5.
[5]刘靓.论校本课程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