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让语文的天地更广阔
2018-02-24
一、转变一种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引导作用,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何而来?多年来,我们习惯于一种基本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尽管我们强调要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是实际上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从课堂上师生活动量的统计来看,40分钟一节课,如果有15分钟是学生在活动(包括读书、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练习等),那就很不简单了;多数情况下,学生的活动不足10分钟。即便是学生参与比较多的课堂,一般情况下,那些关键的东西也大都是教师讲的;学生的思维空间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里。总之,教师所关注的不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而是结论和结果。因此,要从根本上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把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入课堂,运用幻灯片、视频等,让学生自己去看,自己去听。然后针对重难点加以阐释。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加大了知识密度,提升了课堂效率。例如,许多文本是描写美景的,如果就文本讲文本,对于学生而言,必然是讲述不清,想象不明,体会不深。如能播放一些视频,那就事半功倍了。因为学生有了直观印象,便有了切身的情感体验,对于文中描述的美景的欣赏感悟,比老师仅仅抓住一些静止的文字分析讲解要好得多。
二、多一条渠道,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语文教材中有好多课文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为了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师必须向学生介绍有关课文的相关背景资料。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由教师根据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相关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有限的知识,无法主动参与学习。随着电脑的普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学生预习课文时,教师就应有目的地布置学生利用网络去查找有关资料,为课堂教学作好铺垫。如教学古诗词时,课文对诗人的情况及历史背景的介绍少之又少,可是学生对有关诗人的情况及历史背景却很感兴趣,光靠教师的简单介绍难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如果预习时能发动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并教给学生处理信息的方法,课上学生积极地汇报搜集到的材料,便能让全体学生对诗人的情况及相关的历史背景有进一步的了解,这样不仅对古诗词的学习很有帮助,还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提供一个平台,有利于学生的情感教育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一性质决定了她承载情感教育的义务。平时批阅学生的周记时发现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困惑,有来自家庭的,有来自同学之间的,有来自学习方面的,有来自生活方面的等等,但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却不愿意直接表露自己的心声。郁积于心,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于是,在家长的配合下,我建立了QQ心灵小站,这类学生可以用QQ或电子邮件等方式与我进行交流,因为用网名,不用担心老师猜出自己的身份。对学生而言,这种信息化交流过程更方便、更安全,所以他们乐于选择这种方式获得帮助。
四、多一支看不见的笔,有助于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应当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训练途径。我们可以在网络上表达交流,博客是很好的写作平台,无形中可以提升我们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学校开通了数字化校园平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博客空间。在博客空间里可以记录自己的点点滴滴,尤其是自己平时的习作,上传之后,同学之间可以互相阅读、相互点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样的网络开放式互动,对于促进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了解网络文化,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
新课程理念特别倡导“大语文”观,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在新理念倡导下,阅读教学中要进行“拓展延伸”的环节。学生通过网络搜索,链接相关材料,可以超越时空,获得多方面的知识。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例如在学习《轮椅上的霍金》一课时,我利用媒体呈现霍金撰写的科学著作《时间简史》的封面及部分文字,以及他的另外一本著作 《果壳里的宇宙》进行推荐,结果学生兴趣盎然,课后有不少同学及时进行了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校园的建成,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对于大语文的建设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将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