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2018-02-24
所谓文学作品阅读能力是指学生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建构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依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来赏析文本的内涵,挖掘文本的意蕴,进而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解读,最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发展和提升的一种本领,是一项语文学习所必需的较为基础的能力。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中优美、精炼、富含哲理的语句,可以提高对语言建构和运用的能力;通过对文学作品结构布局的思考分析,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与提升;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可以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文学作品思想内涵的把握对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也随之得以提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学生文学作品阅读能力有 “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等要求,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现状堪忧:觉得文字太多、枯燥,没兴趣细细阅读;阅读量极少,除必修要求的文学作品外,基本没读过其他文学作品;不会阅读,根本不知道如何读出文章在叙述什么事,抒发什么情,表达什么意;习惯于停留在“浅读”层面,不善于从文学作品中汲取文字和精神方面的营养等。
因此,教师的“灌输式”的讲授不能代替学生对文学作品独立自主的阅读,而应该激发学生“想读”的内驱力,促进学生“多读”,以课内外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量。当然,学生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提升离不开阅读方法的指导,所以教师还要教会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会读”。在“会读”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指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解读,改变学生只关注情节等浅阅读的习惯,通过合作探究走向“深读”。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文学作品阅读能力,效果明显。
一、主体参与引“想读”
新课标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不断创新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文学作品阅读,让学生“想读”。比如,在教授《江南的冬景》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来吸引学生参与阅读教学活动:
师:大家喜欢旅游吗?经常旅游吗?
生:喜欢但没那么多时间。
师:有一种职业可以经常出去旅游,且是免费的……(学生纷纷抢答:导游)
师:不错,就是导游。今天老师也给你们一次机会,过一把“导游瘾”。本文共描绘了五幅江南冬景图,请你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随意选择其中一幅冬景图,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大家“冬游江南”,并向大家“解说”图景。
生:(学生纷纷主动举手要求“解说”。)
受《江南的冬景》教学中学生踊跃参与阅读的启发,在接下来学习《像山那样思考》之前,我让学生在预习课文后,将课文题目按照“___(谁)像山___(哪样)思考___(什么)”的格式补充完整,并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表现出极大的参与欲望。在这样引导学生主体参与阅读一段时间后,当要学习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时,我正准备布置预习,学生表示早就自觉去阅读思考这篇小说了。有的在阅读之前还提出了 “为什么要写一片叶子?而且是常春藤叶?这篇叶子有什么与众不同吗?”等问题,然后通过自主阅读去寻找答案。
通过这样的引导,久而久之,学生自主阅读的内驱力得以提升,就会“想读”,就能积极主动参与文学作品阅读,从而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而这个习惯正是学生主体性得以体现的基础,使得提高学生文学作品阅读能力成为可能。
二、内外结合促“多读”
学生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定“量”的保证,然而大部分学生实际的阅读量很少,所以,单靠阅读课内的文学作品是不够的,教师还需要适时地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阅读。
如学习海因里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后,学生对战争的惨无人道,给人类身心带来的双重伤害之重及军国主义思想对人们的毒害之深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为了促进学生“多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关于战争的文学作品,可以将海因里希·伯尔的《在桥边》一文印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后思考“怎样弥补战争带来的创伤”等问题。通过阅读思考,学生能够认识到战后的重建不能只停留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精神关怀。
再如,学习《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后,布置作业时,可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二十年后》等作品,引导学生更充分地理解“欧·亨利式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会对“欧·亨利式结尾”有更深刻的理解,有的学生甚至会尝试运用“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方式写作。
当然,教师还可以通过举办课外读书活动,增加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量。如在学习“底层的光芒”这一单元的两篇文章《品质》《老王》后,可以鼓励学生周末时或去图书馆或利用互联网查找并阅读1—2篇关于表现底层劳动者优秀品质的文学作品,然后进行交流、分享。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还能够使学生认可并尊重底层劳动者,进而力所能及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从而提升学生关注社会,关心他人的品质。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以写促读”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增加阅读量。即每周让学生写一篇文学作品读后感,然后学生轮流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并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写好所读作品的推荐词向同学推荐自己所读的作品。
通过课内外结合的“以读促读”“以写促读”的形式,学生实现了“多读”,阅读量有了充足的积累,就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供了“量”的保证。有了一定阅读量的保证,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能力才能有“质”的飞跃。
三、授之以渔助“会读”
量的积累对于阅读来说无疑是重要的,但科学的阅读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阅读的方法教给学生,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有效的科学的指导。如在研习曹禺的《雷雨(节选)》时,有位同学分析“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这一句,他说:“我觉得这句话体现出了周朴园的自信。”听完之后,很多同学直摇头,表示不同意。此时,教师可以从细节处引导该生分析这句话。
师:“既然这句话体现出了周朴园的自信,为了表现出他的自信,他不应该大声地说吗?为何要“低声”地说呢?
生:“是怕别人听见吧。”
师:“别人听见了有什么可怕的?”
生:“因为他心虚,怕别人知道三十年前他做的那件事,那样会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和家庭。”
师:“由此看来,‘低声’揭示出了周朴园怎样的性格特征?”
生:“虚伪、奸诈。 ”
由此,再引出剧本中关于舞台说明的相关知识,指导学生掌握舞台说明的作用。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了解到自己阅读思考问题时的局限性,还认识到了戏剧舞台说明的重要性,学生的思维也同时得到了锻炼和拓展。这样的过程使学生为以后的阅读积累下第一手的“经验”。
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需要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同一篇文学作品也可能需要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一般情况下,可以先通读作品,把握作品基本内容,理清作者思路;既而细读作品,领会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然后精读,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最后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拿小说的阅读来说,可采取先浏览后细读再精读的方法。先浏览了解作者的大致情况和写作背景,把作品大概阅读一遍,了解故事的行文脉络和情节;然后细读,进一步了解内容,把握主旨,摘录文章中的优美语句或深刻见解;最后,再一次精读,品味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等。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教师不能只是向学生灌输,尤其是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时。作为主体的学生如果没有自己的体验、感受,何来提高能力之说?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文学作品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这些方法主体参与文学作品阅读,这样,学生才能“会读”,进而独立阅读。因此,准确、科学的阅读方法,是提升学生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关键。
四、合作探究推“深读”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文学作品进行多元解读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阅读也有“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要求。而现实是,大部分学生习惯于“浅读”,乐于接受“他读”的“成果”,这导致学生的创造潜能逐渐被扼杀,求异的思维能力也慢慢地丧失。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不能一味地漠视学生的个性,更不要禁锢学生的思维,应该让他们的思维尽情遨游于阅读的世界,让他们解读各自心中的“哈姆雷特”。因此,教师在教学文学作品阅读时要助推学生对文本进行“深读”,即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理解,深入理解,透彻理解。
在学习《品质》一文时,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都只停留在赞扬格斯拉 “手艺精湛”“诚实敬业”“工作认真”这样的浅显层面。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设计“既然格斯拉有着精湛的手艺,又诚实敬业,工作认真,为何最终遭受‘饿死’的命运?请自由选择同伴互助、小组讨论等方式探究其原因。”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通过合作探究,学生会发现格斯拉 “宁愿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品质”的突出品格,进而探究出小说真正的主题和“呼唤社会良知与公正”的写作目的。
再如,学习《鸿门宴》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时,部分学生都提到了项羽未杀刘邦的 “妇人之仁”这一点,而另一部分学生表示不同意。我趁机提出“项羽如果真要借‘鸿门宴’之机杀了刘邦,刘邦逃得掉吗?又为何不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请结合项羽的其他主要性格和当时的背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妇人之仁’的评价是否合适?”通过讨论探究,有的学生认为:鸿门宴上对刘邦而言虽危机四伏,但项羽是不会杀刘邦的,因为项羽是非常自负的,他是看不起刘邦这个“地痞无赖”的,所以不屑用阴谋杀害刘邦来证明自己,这正验证其大丈夫光明磊落的品质。
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可以把文本及与文本有关的内容“读深”“读透”。合作学习的方式、多元解读的角度也有效地拓展、提升了学生的思维,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创新阅读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是最重要的。
总而言之,学生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在提高学生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主体参与,实现学生的“想读”;进而利用课内外结合的形式,促进学生“多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然后还需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会读”;最后,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助推学生对文本进行深读,创新阅读,这样,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能力才能真正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