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蒲松龄《山市》教学新尝试

2018-02-24

学语文 2018年2期
关键词:空虚蒲松龄文言文

蒲松龄的《山市》主要描绘了清代时期发生在山东淄川县奂山的一次山市蜃楼的奇幻景象。文章以孙公子禹年及同人的视角为切入点,再现了山市从发生、发展、高潮到结束的全过程,让读者身临其境般地领略了山市这一奇妙幻景。整篇文章文笔生动峭劲,意境奇特,正如清代著名点评家但明伦所言:“文境之妙,此为天下之奇观。”

对于这样一篇文境奇崛、虚幻相生的短篇文言,在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的做法是:在梳理字词的基础上,以时间为序,理清山市的整个变化过程,进而引导学生感受山市空虚缥缈、瞬息万变的特点。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对初中段文言文的学习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鉴于此,我们以为,以上的教学虽然思路清晰、脉络分明,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仅流于平面,缺少立体式地深入挖掘。那么,对于这样一则篇幅短小、文笔精美的文言文到底如何教学呢?王荣生教授在其主编的 《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一书中指出:文言文阅读教学要着力做到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的“一体四面”。受此启发,我们试图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突破《山市》的教学,力求做到文言、文章、文学与文化的有机统一。

山市空虚缥缈、瞬息万变,对于这样数年恒不一见的奇幻之景,文章结尾只以一“鬼”字称奇。我们认为,这一“鬼”字不仅增添了这种幻景的神秘之感,而且是对山市空虚缥缈、瞬息万变这一特点的最好概括。因此,我们尝试抓住这个“鬼”字来解读文本,并以此为突破口采用“一字立骨”的方式展开《山市》教学。

一、读写勾画,理顺序:正面表现“鬼”

山市乃淄川县八景之一,数年难得一见。蒲松龄为了将山市这一奇幻、罕见之景表现得栩栩如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特以孙公子禹年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山市从发生到结束的一幅幅画面:山头孤塔耸起;碧瓦飞甍之宫殿数十座;高垣连亘六七里之城郭;亿万楼若、堂若、坊若;风起,城市依稀;风定,天清危楼一座;楼五架;楼外天;层层指数,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其上黯然缥缈;楼上人;渐如常楼、高舍,直至遂不可见。这十二幅奇幻的画面如电影镜头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不同镜头之间通过 “忽”、“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 等一系列时间副词绾接起来,从而将山市瞬间之变化表现得极富层次感。正如述评家冯镇栾所言:“一变……略顿……又一变……又一变收场……另换一局作余波收。”此外,在具体画面的描摹上,蒲松龄或勾勒整体,如对孤塔这一画面的描摹上,仅用两个四字短语简单勾勒:孤塔耸起,高插青冥;或局部描摹,如“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作者采用比喻、排比等修辞对城郭的局部之景作了细致描摹;或微点细描,如在描摹“危楼”中洞开的“窗扉”时,先写“一行有五点明处”,然后围绕微点“明”作细致描摹:“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多种描摹手法相结合,使读者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奇特的山市画面。

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山市画面之奇美以及山市空虚缥缈、瞬息万变“鬼”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设计主问题:“我读到的画面是,文中是这样描绘的。”学生小组围绕主问题结合注释疏通文本,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画面。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画面描绘是否贴近文本,语言是否生动,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文言基础的积累,即注重点拨学生在疏通文本、拟写画面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难点字词。学生拟写交流相关画面之后,笔者相机追问:“同学们刚刚品读到的多个画面在文中是如何连缀起来的呢?”该主问题的设置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山市“鬼”这一特点。学生再读课文,勾画出“忽、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等这些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在勾画品读中,学生明白这些画面是由一系列表示时间短暂的副词连缀而起,山市由一幅画面到另一幅画面的变化都经历了相对短暂的时间。教学至此,学生不难理解蒲松龄是按时间顺序,通过画面的变幻来正面表现山市空虚缥缈、瞬息万变“鬼”这一特点。

二、增删比较,悟情感:侧面衬托“鬼”

一切景语皆情语。正如清代学者王夫之所言:“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从《山市》一文的内容上看,它描绘地是空虚缥缈、瞬息万变的山市之景,但在状景的字里行间还蕴含着观察者含蓄而隐晦的心理变化。以下我们结合文本中的相关词句,细细揣摩这一含蓄而隐晦的心理变化。

先是“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在山市的发生阶段,孙公子禹年及同人初见“数年恒不一见”的山市之景惊讶疑惑的心理油然而生。接着“始悟为山市”一个“始”字使得孙公子及同人豁然开朗之惊喜心理跃然纸上;到发展阶段,“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的“居然”一词为“竟然”之意,生动地写出了目击者出乎意料的惊喜之情;“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孙公子禹年目睹壮观的山市之景瞬间变得模糊不清,其内心的失落与惋惜之情自然流露,“而已”一词可见一斑;在失落、惋惜之际,忽现危楼一座,且楼中人、楼中景清晰可见。此时沉浸于失落低谷的人物心理一下子被推向兴奋的顶峰。逾时,数年恒不一见的山市之景又渐如高舍,渐如常楼,倏忽遂不可见。随着山市之景的消逝,人物兴奋心理又跌至低谷。整个过程情随景变:即随着山市之景的变化,人物的心理也发生变化,或惊疑或惊喜;或惋惜或兴奋;或失落或叹息,而人物这种复杂的心理变化又从侧面衬托了山市空虚缥缈、瞬息万变“鬼”这一特点。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蒲松龄将山市之景与人物之情自然糅合,情由景生、以情衬景!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这一复杂的心理变化,理解以情衬景的创作手法。笔者尝试以增删比较的方式展开教学:“增”即在括号中添加合适的语气词;“删”即删除原文中划波浪线的相关语词;“比较”即将删除后的片断与原文进行比较。以下是修改后呈现给学生的片断: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座,碧瓦飞甍。(),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学生通过与原文进行比较品读发现,“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不能被删去,此句生动地刻画了孙公子禹年及同人忽见高塔时惊讶、疑惑的心理。抓住情感这一“草蛇灰线”之后,我们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情感脉络:孙公子禹年及同人见高塔、见宫殿,而近中又无禅院,进而恍然大悟这是数年难得一见的山市。学生结合前后语境不难在第一个括号处填上“哦(ò)”之类的语气词来表现人物恍然大悟的惊喜之情;学生继续比较,“居然”、“而已”两个略去的词语被凸显:“居然”结合注释是“竟然”之意,写出了孙公子禹年及同人看见城郭时出乎意料的惊喜之情;对于“而已”一词的揣摩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表现其中的情感韵味;大风之后“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数年难得一见的山市之景瞬间消失,此处选用一个“唉”字来表现人物失落的心理再也妥帖不过;正当人物沉浸于失落的心理之际,出现危楼一座,且直接霄汉,惊叹之情溢于言表;城楼峻整,人物往来其间,更使观者诧异不止,但不久渐如常楼、高舍,如拳如豆,数年恒不一见的山市遂不可见,怎一个“唉”字了得!

通过增删比较,学生清楚地了解《山市》字里行间所隐藏的人物含蓄而隐晦的心理变化;也明白了蒲松龄通过这一含蓄而隐晦的心理变化正侧面衬托山市空虚缥缈、瞬息万变“鬼”这一特点。

三、穿插拓展,探内涵:全面深化“鬼”

文言文传达了古代仁人志士的情意与思想,即“载道”。正如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所言:“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所以,文言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关注这一篇所载之“道”。

《山市》选自蒲松龄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蒲松龄在该书自序中言:“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蒲松龄倾一生之精力写就的“孤愤之书”,写怪志异是假,借其抒发、寄托人生“孤愤”乃是真。那么,《山市》一文蒲松龄着意刻画山市空虚缥缈、瞬息万变“鬼”这一特点,是否也隐含着其孤愤之情呢?

据文献记载,蒲松龄曾一度热衷于科举考试,从二十多岁一直考到六十多岁,每次赴济考试,奂山是其必经之路。科考途中所见奂山之景以及科考屡次落第的失意与惆怅就成了蒲松龄文学创作的源泉之一——蒲松龄有关奂山题材的创作共留下了一文七诗(其中一文指的就是《山市》)。仔细研读这几篇诗文,不难发现“它们蕴含了蒲松龄希冀作为的理想、点缀在奂山道上的点点的心情浪花以及为理想的生活而不舍奋斗的漫长历程,可以说是他人生感受的精华。”那么,《山市》一文隐藏着蒲松龄怎样的情怀呢?据史料记载,奂山山市在蒲松龄之前就被列为淄川县八景之一,它在明末清初频现,但遗憾的是蒲松龄从未见过,《山市》一文是根据后人的讲述写就的。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以为蒲松龄在《山市》一文中着意表现山市空虚缥缈、瞬息万变“鬼”这一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或有意或无意地影射了其内心郁结的无解的科举之梦。空虚缥缈、瞬息万变的山市幻景之于蒲松龄,正如科举之梦之于蒲松龄,它们都是那样的奇幻、瑰丽、充满诱惑,蒲松龄虽心向往之,但终究都是一个无法企及的幻想。文以载道,蒲松龄用妙笔虚化出的山市幻境,实际上寄托了他用尽一生去追求的科举之梦而终究无法实现的内心之愤懑。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山市》一文所表现的情意与思想,笔者尝试采用“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即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拓展与蒲松龄及《聊斋志异》相关的教学辅助材料。学生通过对这些教学辅助材料的学习,领悟到蒲松龄写作《山市》不仅仅是为了表现山市空虚缥缈、瞬息万变“鬼”这一特点,他还想借山市这一幻境来表现其对人生境遇以及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

黄厚江老师指出,文言文的学习,应该有着丰富的内容。它既是语言的学习,又是文学的欣赏,也是文化的熏陶和情感的熏陶。对于蒲松龄《山市》一文的教学,笔者尝试围绕骨字“鬼”开展了多个富有梯度且语文味浓厚的教学活动:读写勾画,理顺序、增删比较,悟情感这两个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山市》双线的章法结构,也使学生在读写的活动中夯实了文言基础,同时感受到《山市》作为文学作品的“奇美”。此外,在穿插拓展,探内涵这一教学活动中,笔者突出了知人论世的教学原则,将《山市》一文的教学上升至文化层面,这更有利于学生在了解蒲松龄《山市》一文所表现的情意与思想的基础上受到一定程度的文化感染与情感熏陶。相比于传统的《山市》教学,笔者以“鬼”立骨,不仅力避了文言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同时也着力实现了文言文教学的“一体四面”。

参考文献:

[1]程元冰、李锋:《“十年驴背奂山道”“游兴阑珊意久灰”——蒲松龄的奂山情结》,《蒲松龄研究》2009(3)。

[2]黄厚江:《初中文言文教学要力避串讲》,《语文教学通讯》2005(2)。

[3]王荣生主编:《文言文教学教什么》,华东师范出版社2015年。

猜你喜欢

空虚蒲松龄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突然空虚
购买“空虚”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15 Seconds to Stardom
会背与会默写
蒲松龄
蒲松龄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