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发展现状与对策

2018-02-24次仁拉姆周朝坤

西藏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随班特教残疾

◆次仁拉姆 周朝坤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特殊教育的教育体系不是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离开特殊教育的发展是教育的片面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西藏现有五所特殊教育学校,除拉萨特殊教育学校成立于2000年12月,其他四所学校均成立于2010年之后。截至2017年底,全区特殊学校在校生877人,随班就读残疾学生2724人,义务教育残疾儿童入学率为67.5%。整体上西藏特殊教育起步晚、底子薄、师资队伍专业化不高、学校管理有待提升、办学水平整体偏低。要实现特殊教育现代化,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为促进西藏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适应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建设一支数量足够、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尤为重要。

一、西藏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发展现状

(一)特教教师供求矛盾突出

近年来,全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集中建设了一批特殊学校,残疾人教育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办学规模逐步扩大,招收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家长送残疾儿童入学意识明显增强,对特教师资的需求也急速增加。近几年来,特殊教育的对象已由原来的“盲、聋、培智”三类向脑瘫、自闭症、多重残疾延伸,特殊教育难度不断增加。特教教师供求矛盾突出,一是特教师生比例偏低,2013年西藏5所特殊教育学校生师比为1:4.6,2014年生师比为1:6.1,2015年生师比为1:8.3,2016年生师比为1:10.6。根据特殊教育发展要求“盲、聋和轻度智障的师生比至少应达到1:3,自闭症、脑瘫、重度残疾、多重残疾应达到1:1”,而区内的实际数据显示,师生比最好的情况也仅为1:4.6。二是随班就读教师非常缺少。目前,全区普通学校教师接触过特教专业知识数量非常少、具有随班就读学生操作技巧和实践性辅助的比例很小。即使部分普通学校建立了资源教室,但因缺少专业性的指导,其形同虚设。因此,针对全区随班就读学生的有效指导和真正帮助极其不够,随班就读成为“随班混读”“随班就坐”是普遍现象。师生比的不协调带来的一系列消极影响,也表明区内的特殊教育教师规模扩大刻不容缓。三是全区特教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提升空间大。[1][2]

(二)特教教师的在岗培训体系不完善

具体表现两个方面:一是培训针对性不强。在全区接受特殊教育的老师所接受的大多都是由上级教育部门所安排的培训内容,主要是以理论培训为主,针对教学工作中的实际个别化问题很少,老师们能参考的知识体系非常有限。已有研究表明,特教教师认为参加培训对教学作用大,对教师的教学有帮助,但存在培训缺乏针对性,内容缺乏专业性,培训有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与教师实际需求不符和缺乏有效培训评价机制等问题。教师对特殊教育学科指导和技能培训需求较高。[3]相较在区内培训,特教教师更愿意参加区外培训,他们认为区外可以学到一些较为先进的理念及工作方法。事实上,很多老师回本地后受资源匮乏的影响,所学不能有效实践,这种培训的意义大打折扣。还有一部分的特教教师参加的并非特殊教育培训。各特殊学校也在尝试进行校本培训,但目前培训效果不理想。二是存在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的问题,导致了很多受训教师在思想上和成效上“为培训而培训”。

(三)特教教师职业倦怠普遍存在

2004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调查表明,教师中存在一些嫉妒情绪突出,焦虑水平偏高等现象。[4]这几年随着特殊教育学校的转型发展,教师的压力逐渐增大,部分教师也开始职业倦怠,其原因体现在:首先,在特教教师服务的对象是三类残疾以及自闭症、重度残疾、多重残疾等各种类型的学生,特别是有攻击行为的学生时常情绪失控,有时出手打老师,部分家长不理解不支持,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之间反差明显,虽然已有研究表明西藏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总体较高[5],但职业认同水平在教龄、学历、职称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也说明了广大一线特教教师的职业认同参差不齐,通过笔者与一线教师的深入访谈和和分析发现,很多教师的工作挫败感强,职业倦怠普遍存在,尤其对培智学生生活技能指导和和正常教育教学开展困难、效果周期长等问题更凸显。其次,社会上一部分人对特殊教育带有偏见和歧视,他们认为特殊教育学校班级学生少,工作轻松没有升学压力,甚至有的家长认为特教教师有义务承担保姆式的照顾,比如有个别家长把孩子送进特殊学校直到孩子成年都没接回家和探望过。第三,特殊教育教师与普通教师相比,工作难度大,有效教学反馈少、教学成就感明显低。最后,由于西藏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气候恶劣,高海拔,缺氧,既不利于教师工作投入,也影响了教师工作热情和教育教学效率与质量。

二、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政府政策引领和资源保障

要发展特殊教育事业,政府主力、政府导向、政府支持在其中起导向作用。一要严把新进教师入口关,坚持自治区统筹教师培养补充和统一入职,坚持实行特殊教育教师公开考录计划,与普通教育教师一样确保优先、择优录用。二要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将具有教师资格和特殊教育专业背景作为特殊教育教师考录的前提条件。三是探索特殊教育人才补充和流动机制,适度平衡特殊学校内部普通教育专业和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的比例和人数,努力留住特殊教育专业人才扎根和坚守特殊教育一线,吸引更多优秀普通教育教师加入特殊教育领域,优化结构,充实队伍。四要政府牵头提高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关注度,加大特殊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力度,确保专款专用,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五要探索建设自治区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接受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和统筹管理,主要解决:解读国家层面特殊教育领域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地方性配套政策与贯彻方针,开展特殊教育领域教学与重点问题研究的评估与指导,对全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进行监督和管理。

(二)实施特殊教育教师持续性针对性培训与教育

特殊教育教师相较普通教育教师,有其自身工作特点和发展规律。尽管表面在知识性要求和课堂教学方面略逊于普通教育,但西藏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则要求在培训周期、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等方面有别于普通教育。[2]

一要逐步探索实施区内区外特殊教育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工程,实现优势资源共享互补。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层面要考虑西藏区内高校的特殊教育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设计,在西藏大学或拉萨高等师范学校建立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培训长期平台。二要拓宽培训途径与形式,比如请进来、走出去、区内外互派挂职等,鼓励教师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及网络资源自学和思考。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校本教研的作用,采取氛围营造、以老带新、小课题研究、撰写教学论文和课后反思、集体备课和学科教研等方式,让广大教师充分利用好“课程与教学”这个主阵地,激发特教教师的内在动力、激活思维活力,不断成长和进步。三要增强学习与培训的针对性。合理安排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比例配置,调整培训内容结构,增强特殊教育专业技能,使其满足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培训需求。[4]内容方面不能盲目遵从内地模式,要充分考虑残疾儿童的普遍性特征和西藏残疾儿童的典型性特点,在培训内容设计上要考虑西藏本地的语言、风俗习惯、风土人情,设置适当比例的具有西藏和藏族特色的培训课程;对象方面尤其要加强新入职教师和调入考入特校的专项培训,也要加强培训内容的消化反馈和及时跟踪,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和质量标准。

(三)完善西藏特殊教育教师管理模式

首先,打破僵化刻板的管理模式,改变以往僵化刻板的规章制度,特殊学校可以采取相关措施制定相关灵活管理制度,实行机动的奖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学生和老师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舒适的氛围,特别是关注身体健康状况的同时,还要关注师生的心理动态和心理健康,加强校内心理咨询室建设和校内师生心理健康预防和补救治疗。对于学生的封闭式管理可以适当改进,建议学校或学校教师通过自主筹款和获得赞助的形式补充学生活动专项经费,策划外出踏青、参观、周末出行、节假期游学活动等,采取学生互带(聋带盲、有残余视力的盲生带全盲学生、肢体残体带聋盲学生、学生干部带学生、表现优异学生享有外出优先权)、教师带学生、校领导带学生、志愿者带学生等形式,创新学生管理模式。如此封闭与开放相结合管理利于拓展学生视野、丰富教师认知,有助于学生完成正常的学业及康复任务,促进学生社会化。其次,探索建立具有西藏特色的教师考评体系。目前,在职称评审、评优晋先、教学大赛等方面,全区特教教师和普通教育教师差别不大。建议借鉴内地一些省市的成熟做法(比如山东省临沂市的特殊教育中心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对山东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6]自治区要综合区内的实际情况,建立具有西藏特色的特殊教育教师考评机制与制度。

(四)重视并及早启动随班就读教师的培养补充

我国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由政府倡导和推行随班就读,作为实现融合教育的主要途径。历经30多年的发展,融合教育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自2001年后,我国每年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均占在校残疾学生的50% 以上。[7]随班就读作为融合教育的初级形式,基本解决了轻、中度特殊需要学生的教育安置问题。[8]《国家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中提到要扩大随班就读规模,大力推进融合教育,优先采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方式,就近安排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在普校随班就读的学生数量增加,这就需要大量的随班就读老师,但西藏目前随班就读学生“随班混读”“随班就坐”情况的普遍存在,要求从上自下和从下自上都需提高对特殊教育和随班就读的认识。其关键的影响因素是所在班级教师和校内资源教室的充分利用、普通教育教师和特教教师的合作教育。当前,西藏随班就读学生普遍缺少专业性指导和帮助,其实质是整体上对随班就读的认识不够、重视不够、投入不够,随班就读支持保障系统需要政府统一部署和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应把握发展方向、决策重大问题,如加大“人、财、物”投入,制定政策引领,健全规章制度等,为随班就读提供政策保障和资源保障,保证随班就读工作健康有序开展。[9]

猜你喜欢

随班特教残疾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一只普通的食堂饭盆与一段独特的特教历史
基于社会工作对随班就读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研究
积极利用数学实践活动 促进随班就读学生成长
做好特教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我国随班就读政策演变与发展
——基于“渐进主义模式”的分析
同样的阳光雨露——特教教师践行者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