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多元化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2018-02-24蒋昱
蒋 昱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高级中学北校,江苏 徐州)
随着高考改革由局部地区试点到向全国的全面铺开,高中各学科教学都应该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作为培养重点。物理作为高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鉴于其在整个高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教师必须在物理教学当中实施改革、创新,运用全新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将课堂转变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师应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符合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全面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具体而言,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一、以情境教学法激活学生思维
要想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是必要前提。教师可以应用情境教学法,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特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激活他们思维的目的,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在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物理学科和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在理论知识学习之前、在实验活动开始前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对新知的印象,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例如,在“电场和磁场”部分内容教学时,针对这种虽然存在但是看不到、摸不着的物质,教师就可以将电场、磁场的画面运用多媒体直观演示出来,让原本抽象的事物变得具象化,从而更容易理解。再如在欧姆定律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创设“交电费”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讨论电费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经过思考以及讨论很快得出结论,然后教师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出来。
二、以问题教学法引领高效课堂
其实物理学习就是一个个科学的探究过程,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以问题教学法引领高效课堂。在应用问题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为学生营造民主、开放的发问环境,激发学生问的欲望,激发他们问的勇气,让他们既“敢问”,又“乐问”。例如,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设计问题:冬天的晚上,我们脱毛衣的时候会听见“啪啪”的声音,当冬天我们伸手去握金属门把时也会出现电麻感,这都是什么原因呢?学生探究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教师设计问题时还应该注重探究性。教师要在课堂上预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究的时间,以探究性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能量守恒定律”验证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充分思考、探究的基础上自行利用弹簧秤、刻度尺等进行理论推导,完成对猜测的验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探究意识、创新能力都得以提升。
三、以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高考考查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今天,高中物理教师也应该将提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作为教学重点,也就是说高中物理教学应该将教会学生学习、探究作为主要目标。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案例教学法。教师精心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自行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过程,然后根据实验结论撰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在案例教学法运用过程中,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逐步提升。例如,在“超重和失重”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入两组贴近生活的实验案例,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案例一:将一个塑料瓶的侧面靠近底部的地方开一个小孔,用手指按住小孔的同时,向塑料瓶当中装入适量的水。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当塑料瓶处于静止状态时,将堵住小孔的手指放开,水会立刻从小孔流出来;然后教师放开手让塑料瓶从高处自由下落,学生可以直观观察到瓶体下落过程中,水并没有从小孔当中喷出。案例二:将一根细线绑在重锤上,缓慢将细线拉起,让细线刚好能够承受重锤的重量。然后,教师让重锤做向上的加速运动,学生会直观观察到细线立即断裂。学生探究欲望被充分激发出来,然后教师安排学生分组完成实验:将钩码挂在弹簧秤下面,弹簧秤静止的时候;突然将弹簧秤向上拉,钩码向上做加速运动的时候;钩码向下做加速运动的时候;放开手让弹簧秤和钩码同时自由下落的时候,观察弹簧秤的读数变化,并思考原因。学生分组完成实验、得出结论后,他们对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在对上面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对超重、失重、完全失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然后教师告诉学生超重、失重现象被巧妙运用于现代工业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提高了探索自然奥秘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信息时代,可供利用的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物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物理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