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数学教育中学生创新意识养成和创新能力培养分析

2018-02-24苏刘莉

新课程(下) 2018年8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意识思维

苏刘莉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江苏 靖江)

意识是行动的基础,而创新意识的养成则是创新能力的起始。为了在高中阶段突破数学思维的意识创新,数学解题能力的提高,高中数学教师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高中数学教育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一)电子信息融合,营造思维空间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领域的不断应用,数学课堂的氛围开始变得积极而热烈。那么在营造创新思维的课堂空间上,电子信息技术也将成为主力,为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提供技术支持。教师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突破教师主授、学生被动的教学现状,利用白板等师生互动的多媒体软件,贴合实际生活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放开思维,主动参与,在质疑、思考、交流、解惑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现象背后的数学知识,实现思维意识的创新。比如在学习“函数的单调性”时,教师提前布置预习任务:查阅资料找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时间延迟的原因,并从气象变化中的臭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分别做出函数y=x+2,的图象,通过学生在白板中的图象绘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分类描述线性的变化,理解增函数和减函数的定义,理解单调性是在某一领域范围内的线性变化,变抽象为直观,用语言描述现象,从而实现对函数单调性的深入理解。

(二)合作学习,创建质疑课堂

兴趣是学生连接知识和学习意愿的桥梁,是营造活泼、积极、热烈课堂气氛的关键。从学生兴趣出发,提高学生的学习期待就成为高中数学教学的新转变。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开始在课堂中引用小组合作模式。教师逐步走下神坛,将学习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以多媒体教学设备为辅助,鼓励学生质疑,关注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合作探究的氛围下,碰撞思维,接受新方法、新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习“空间几何体”时,教师结合小组合作的优势,激发学生思考。在出示棱柱几何形状的物体后,让学生合作交流,提出质疑:为什么棱柱只有两个面是平行的,而其余的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进而合作交流分析到底什么样的几何体才是棱柱体。在小组合作的热烈讨论中,学生一一发现答案。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是一项综合技能,既包括空间能力、计算能力,还包括探索解疑的能力。而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要求,数学能力的创新发展,也就成为时代赋予高中数学教学的一项重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高中数学阶段,学生需要借用视觉等多种神经功能进行综合运作。一方面,学生要仔细观察数学现象或者具象图形的变化,然后将所观察的内容经过神经元传送到大脑中进行知识体系的理论分析,从而得出答案。在讨论探索的自主学习环境下,教师要积极引导,辅助学生发现一些数学现象,在创新思维的疏导下,对数据进行判断分析。同时教师也要及时关注学生数据观察分析的全过程,如果发现不正确的地方,随时指正,及时止损。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数学思维的发展作为创新能力发展的培养目标。一方面,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构建思维发展空间,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针对一个问题,从各个方面进行合理的假设、分析、推理,一个不成立就转化思维方向,总有一个是合适的解决方案。那么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就会进行大胆的探索尝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不断质疑、解疑,形成惯性思维,全面促进学生思考探究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解题教学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从数学问题入手,借助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稳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当出现难题时,学生不会自怨自艾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动用已有的知识体系,尝试推理实验。在充分的时间中,形成自主思考的能力,再结合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很快就会解决数学难题,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久而久之,自主解决难题的能力将成为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提供能力支持和思维保障。当然创新能力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含学生的智力发展,还包括学生积极的创新意识和健康的创新品质。学生需要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贯彻数学学习始终,在锲而不舍的精神砥砺下,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关键,一直在思索的路上摸索前行。为此,教师需要深化创新意识,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教学方法都要落实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建设人才。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意识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