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地理知识探索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018-02-24黄小婧

新课程(下) 2018年8期
关键词:雨伞编织创造性

黄小婧

(晋江市侨声中学,福建 晋江)

一、重视知识的探索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地理教材中每个概念的形成、每个原理的推导、每种物质运动的规律,几乎都经历了前人长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创造的漫长进程。由于新旧教材知识点的衔接不足,好多知识“掐头去尾”,忽略了知识的探索过程,以至于学生只会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严重扼杀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教学中,尤其涉及概念、原理、公式、运动规律等,要突出知识发生、发展的探索过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创造”有关的地理知识,不仅给学生以启迪,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其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真理的方法,得到创造的体验,增强自信心、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节中,由于本节知识点比较难,教师先给学生讲解地表的受热过程,大气是如何增温的,用流程图表示大气的受热过程,接着再引入两个案例“月球表面与地球表面昼夜受热过程图”和“晴天与阴天昼夜温差的差异”,让学生运用刚刚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二者的差异;然后,在大气受热的基础上,加上另外一个条件,即“地表受热是不均的,比如高低纬的不同,海拔高低的不同,海陆分布的不同”,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最后再以热力环流中的气体水平运动为例,了解地表风的形成,掌握风向的画法。师生共同探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一环扣一环。通过概念的探索、发现,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培养,参与意识得到增强,在课堂上实现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强化探索意识,把思维的全过程展现出来,才能达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突出例(习)题的探索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例(习)题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由于受篇幅的限制,教材中例(习)题偏少,虽然也能明白一些推理的依据,但毕竟与课标的要求相差较远,妨碍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时段的要求,精心设计例题和习题,对例(习)题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加工,使学生主动展开思维活动,经过探索、发现、创造的全过程,不断发掘内心的潜力,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三、强化对现实问题的探索,在实践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平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与地理相关的学科,关注全球、我国及家乡社会、自然的热点问题,探索其形成、发生发展的规律及过程,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思辨能力,让学生将所学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农业区位选择一节中,让学生在了解工业的区位选择因素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际,以东石镇雨伞产业为例,为当地的产业发展调整献计献策。许多学生从原料、土地、水源、劳动力、市场、交通、技术等方面分析东石镇雨伞产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接下来,结合自身的经历、所见所闻,提出东石镇雨伞产业面临的问题:供大于求,恶性循环;成本增加,利润下降;粗型加工,创新不足;保守求稳,方向迷茫;配套滞后,人才难引。最后,还为东石雨伞产业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例如:推广“电商换市”工程,编织“市场营销网”;推动“机器换工”工程,编织“智能制造网”;实施“模式创新”工程,编织“创新创业网”;完善“产业链时接”工程,编织“产业集群网”;强化“人才培育”工程,编织“人才支撑网”。

四、强化对高考命题的尝试,从逆向思维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传统的加强学生思维训练的模式,就是教师发给学生试题,学生做。在应对新高考时,也可以尝试从逆向的角度,让学生尝试自主命题、评卷,加强对逻辑思维的培养。例如,某一节课,让学生阅读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材料“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并以此为背景材料,自主命题。学生命出的题目有点出乎意料:①分析苏联20世纪50年代选择该地区垦荒的原因。②分析垦荒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③分析垦荒引发“黑风暴”的原因。④针对垦荒引发的黑风暴问题,提出防治措施。⑤说明在当地推广农作物收获后,“保留残茬”的作用。⑥深翻土壤有利于耕作,但在当地却造成生态失衡,请分析原因。⑦有人认为应在当地发展畜牧业,而不是种植业。你赞成哪个观点并说明理由。通过逆向思维,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懂得揣摩地理学科命题的方式,提高了地理学习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雨伞编织创造性
体验编织的乐趣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雨伞树
雨伞
竹自清高,编织美好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度假吧!带上你的编织鞋包
雨伞的“家”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