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探讨
2018-02-24
(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 400020)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现状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大学生面临着全新的来自学业、就业等各个方面的困惑、压力和挑战,而他们在这一过程当中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为人们所重视起来,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目前国内高校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式主要是通过学工系统进行“心理干预”的途径来实现。
广义的心理干预包括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两个方面,主要原理是是一种通过激发个体自身潜能,使个体在面对新环境时能迅速从心理失衡状态中脱离,达到一种新的心理平衡状态的技术,能帮助人重新认识和理解自己,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水瓶。在高校中,心理干预主要通过以下五种方式进行:(1)建立新生心理档案;(2)带领学生进行团体咨询;(3)鼓励学生参加团队辅导活动体验心理成长;(4)个体咨询;(5)对紧急情况和突发事件进行干预和处理。其中,前三项属于学生工作的常态管理,后两项处于个案处理,在实际应用中,这两类管理方式往往需要互补互助,交叉运用。这样的处理方式也是当今国内高校普遍遵循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方式。[1]
二、审美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当今本科大学生群体有其普遍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1)专业素养高,人文素养普遍偏低,特别在音乐美术等审美素养方面严重偏科,缺乏鉴赏能力,易导致情绪低落,心理失衡;(2)思维严谨但刻板,缺乏发散性的创造思维,创新能力亟待加强;(3)独生子女偏多,学生个体之间、宿舍之间人际关系较为紧张的案例时有发生,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较差,缺乏集体思维;(4)自杀等极端思想和行为时有发生。针对不同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其中对于大学生专业素养高而审美素养低的问题,我们尝试引入审美教育来进行解决。
审美教育最普遍的形式是以音乐、图画、文学作品等艺术品欣赏等为主。一般心理辅导多以语言为沟通的主要媒介,而文学艺术作品特色为鲜明,主要是以提供艺术素材、活动经验等作为辅导的方式。研究已经证明,常规的以言语为媒介实施的心理治疗并不能解决一切心理问题,在处理以情绪困扰为主要症状的心理问题时就显得无能为力。而以音乐和美术为主要方式的审美教育,能够灵活运用包括图画、音乐在内的各种具体而直观的技法,达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心灵上的沟通。这种基于审美教育的艺术疗法在西方国家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主要技术之一。
本文尝试探讨心理辅导中的“审美疗法”,从心理健康建设层面出发,以个体辅导和团队辅导的方式,改变以往以约谈作为心理工作主要方式的做法,探索新的心理教育理论及实践方式。
三、审美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自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心理学界逐渐意识到艺术审美活动在完善心理健康方面的独特作用,有一批心理学家开始尝试在心理辅导和治疗中引入审美活动,并从中研究出了利用音乐或绘画等艺术形式为媒介,帮助个人或团体达到身心整合的一种治疗方法。其主要理论基础建立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之上,其中的一系列核心概念,如象征、转移、投射等,都来自于精神分析理论,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
近年来,不少研究证明,艺术审美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对处理情绪障碍、消除阻抗等方面存在突出作用。它不仅可以缓解人们情绪和心理的压力,而且可以使参与者提高自尊水平,提升社交技能。综上所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审美教育,具有如下重要意义:(1)鼓励学生的自我认同,刺激想象力,培养创新和创意精神;(2)发展学生的社交沟通能力;(3)培养音乐美术鉴赏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4)宣泄情绪,化解心理冲突,从而消除内心压力和自卑感,增强学生适应环境和克服危机的能力;(5)易于引发学生兴趣,建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良好信任关系,达到语言辅导达不到的效果。
四、审美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应用的方案探讨
本项研究以审美教育中最常使用的“绘画”和“音乐”为指导,根据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的不同特色,在团队辅导中主要使用绘画辅导,在个体辅导中主要使用音乐辅导,研究在理工科院校中推广审美教育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可行性。
主要研究方案:
1.适合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绘画团辅课程设置。如设计为期5-6周的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在每次活动中使用集体性绘画游戏,并以绘画为基础,给学生充分的讨论和交换意见机会,从而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2.适合大学生心理调适的音乐个体辅导方案。通过单纯聆听型式(如超觉静坐法、音乐处方法、音乐冥想法、名曲情绪转换法等)或主动参与式(简单乐器训练,选择地按音乐知识学习、乐曲赏析、演唱歌曲、音乐游戏等)使音乐声波作用于大脑,提高神经兴奋性,促进人体分泌有利健康的生化物质。[2]
3.审美教育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我国学者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过绘画心理治疗的研究,发现绘画艺术能够促进留守儿童社交功能的好转,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提高生存能力。审美教育和艺术化表达方式有利于青少年表露出平时不易外露的情感和价值判断,并易于与他人交流,获得共鸣,从而提高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周丽.关于“绘画心理疗法”独特作用的综述 [J].江苏社会科学,2006,(1).
[2]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D]. 于威.西南大学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