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师生互动课堂,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2018-02-24
(江门市新会第二中学 广东江门 52910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1]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初中生源素质堪忧,从学习历史的角度来看,其兴趣、习惯、方法及能力方面都显得非常的参差,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能力差强人意。如何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一、激发兴趣,激活思维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教学中如何激趣呢?
1.展示才艺,显现魅力
学生对一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往往源于对老师魅力的崇敬,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越高,学生就越容易融入到知识的海洋中去。课堂中,教师要充当好“导游”的角色,用声情并茂的语言、丰富的阅历学识,优雅的身体语言把学生领入时光隧道,让学生浏览历史长河中无尽的风光,并乐在其中。这样,学生由尊敬、崇拜老师到热爱“学科”,又焉能学不好历史?[2]
2.角色体验法
角色体验法即把学生置于某一个特定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去观察、思考,体验,理解历史事件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学生通过角色体验,如“亲临”其境,成为历史事件的“参与者”或“见证者”,与历史情境完美融合,从而准确地感悟历史。如讲到元朝的统一时,我设计如下:分角色扮演《狱中的文天祥》,在狱中,元军统帅张弘范百般威逼利诱,要文写信招降驻守崖门的陆秀夫等抗元将领,文天祥大声诵读《过零丁洋》,以诗明志,威武不能屈。在感叹文天祥高风亮节的民族精神的同时,有同学发出了慨叹:纵有文天祥等爱国将士的抗争,南宋还是灭亡了!我顺水推舟:元朝的统一是大势所趋,对中国历史产生什么影响?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利于经济发展;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开创了由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先河……从而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历史观,认识元朝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开发了其历史思维。
3.故事引入法
引入故事可以营造一个快乐、活泼的课堂氛围,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故事中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并运用有关理论,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讲到“百家争鸣”时,可用“塞翁失马”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引发以下问题:与诸子百家有关的人物还有哪些?他们分别代表哪一派别?假如你是当时的诸侯,你会采用谁的思想来治国?为什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激发出来了。
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如沐春风的新感觉、新发现,从而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活跃的思维状态,并萌发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
二、设疑置问,拓展思维
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如学习“戊戌变法”这一节时,我设计如下讨论题:(1)你认为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2)变法失败后,你认为中国的出路该如何?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探究;教师补充有关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学生思维活跃,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发争论,也可根据情况精讲学习难点;学生也可以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建构知识网络,能力和认识自然得到提高和升华。
设疑置问是把问题引入课堂,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的不断出现和解决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主线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三、比较对照,探寻规律
对比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对比,有利于总结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如复习 “外交关系”这一专题时,以英法为例,在法国大革命时,英国为维护其欧洲霸主的地位而联合其他国家组成“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一战前却与法国结成同盟来对付德国,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英国又极力反对法国过分削德以抑制法;又如,中美关系也由二战后美国对中国的孤立和敌对到70年代末外交关系的正常化。通过比较学习来感悟历史,从而得出结论:国家利益是制定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国际关系只有永恒的利益而没有永恒的朋友。
通过历史表象的对比,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运用到相关史事的分析理解中,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开展讨论,活跃思维
互动课堂还可体现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巧设课堂教学情景,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去讨论。如讲到商鞅变法的影响时,我话锋一转:商鞅的下场是悲惨的,他被旧贵族害死后,还被处以车裂之刑,并祸及本族。学生心情激愤,我趁机设疑:商鞅变法是成功的,为什么自己的下场是悲惨的?学生各抒己见: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穆公死后,失去靠山;新君对商鞅有怨,不支持变法;新旧制度较量,牺牲在所难免;新法得到延续,说明变法能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等。我趁热打铁:如果秦穆公没死,商鞅会是那个下场吗?此时学生兴趣浓烈,思维活跃。通过层层交流讨论,加深了学生对封建社会中人物悲剧性的认识,理解力得到提高,思维得到拓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讨论,学生掌握了历史人物和事件评价的基本方法,体验了学习经历,获得了学习经验,也体验了课堂互动过程的乐趣,活跃了思维。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根本。因此,在历史课堂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构建互动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1]孔令健.初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初探[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0):19-21.
[2]叶文忠.践行生本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历史思维[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5):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