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觅渡,寻真致远
2018-02-23陆美
陆美
【摘 要】 每一个幼儿园其自身的办园理念、管理制度、游戏开展、学习空间都是不一样的。所谓的园本特色应该是幼儿园基于教育目的主动分析、研究和充分利用内外环境的结果。因此唯有利用好本地域具有的资源优势,结合教育目的展开实效活动,才能实现幼儿园内涵发展之路。
【关键词】 课程幼儿;为了谁;从哪出发;依靠谁
江苏启东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了独特醇厚的地域文化,其风土人情、文物古色、饮食文化和民间艺术作为一种真实而生动的教育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备受教育人士的关注与重视。幼儿园的课程应在生活中给予幼儿经历和经验,应该有本地域的气质。依托天时地利人和的優势,我园不断对“幸福沙地娃”园本特色课程进行探索、整合与追寻,并不断地叩问自己:课程是为了谁?从哪出发?依靠谁?我们期待,通过课程唤醒儿童对于真善美的认同并乐于实践,从而推进课程出发。
一、“为了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推进课程出发
人是一切课程的核心。课程是基于学校教育哲学之下的一切文化自觉的表现。为什么我们幼儿园提出要做“幸福沙地娃”特色课程?这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虽然我们启东沐浴着江河的灵秀、大海的豪迈,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环境秀丽,但是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即使是农村,幼儿都被电子产品所包围,缺乏户外运动以及与大自然充分接触的机会;另一方面当前幼儿园的课程建设大多是从成人的视角出发,而我们认为更应该尊重儿童的权利与需求,提供合适的平台与机会,让儿童参与幼儿园课程的建设。成尚荣先生指出,教育是为了儿童。教育的立场,应该是儿童立场。基于以上的背景,我们提出了“幸福沙地娃”特色课程的办学理念,并将特色课程实践活动作为园所课程游戏化开展的切入点。为充分尊重幼儿的参与权,我们认真倾听来自儿童的声音。在我们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重要的。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应该享受到属于他们的受教育的权利。因此我们让孩子通过绘画、摄影、投票等方式,让孩子们表达他们心目中对一所“幸福沙地娃”特色课程的畅想。我们还对全体教师及部分家长代表进行了课程教育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从而对课程活动的内涵有了更清晰的界定。那就是以幼儿亲身实践、感官体验为主要方式,以大自然环境为主要活动场所,根据传统节日、节气时令、饮食起居等采取了动态管理,以乐玩、劳动、趣探、节庆为活动的主要内容。
二、“从哪出发?”——以任重道远的责任感,推进课程出发
课程理念与目标很美好,最终还需要落实到课程的具体内容中。课程要建立在本园孩子的现实生活之上。我们从孩子的需要和兴趣出发,尊重儿童权利回归,儿童需求与天性,审议和改造课程方案,提升课程的适宜性。
我们不断用“心”凝练地域环境的“性情”,真正做到景中有“意”,“意”以景承。使孩子们的童心、童真和童趣在每一个空间中都能灵动地展现。我们提倡“让幼儿的小屁股离开小凳子”,走出教室,走进户外,去观察、收集他们感兴趣的、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如:油菜花成熟季,我们带着幼儿去收集油菜花,到户外采风;小麦抽穗时,观察麦穗、麦管,向他们介绍小麦的一些情况等;利用季节赋予我们的财富,带着孩子去感受大自然的变化……每个课程群的设置都在开放的生活环境中实现儿童的生命成长。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地方课程只有进入课程才能得到真正的传承,才能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我们从教育传承的视角洞察教育细节,梳理教育行为,反省教育文化,围绕“生活即课程”的理念,在历史与现实、传统与创新中反复追溯,夯实根基,在整合与发展中形成了丰盈多元的五类“课程发展群”:即自理生活、健康生活、适应生活、探索生活、自信生活。根据项目课程设置,在“多彩节日”活动中,我们以时间为线索,分时段、分系列地跟进活动,开展生动快乐的民俗节庆活动,如《正月十五闹元宵》《斗蛋节》《宝宝满月啦》等活动。在“亲近自然”活动中,课程活动内容的选择也紧贴地域风俗,因而在幼儿的内心产生深刻的共鸣。活动它遵循的是儿童的节奏,采用的是儿童的方式。多元的课程学习激发幼儿的个性潜能,促进幼儿的个性成长。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说的“在最好的状态下,精确规划的课程应该与随机出现的教育问题紧密结合,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或文化方式”。
三、“依靠谁?”——以素质先行的危机感,推进课程出发
“幸福沙地娃”特色课程活动作为新鲜事物,老师怎么做?一开始老师们一头雾水。如何基于儿童权利开展课程的实施和评价?幼儿有差异,教师尽可能地根据“每一个幼儿”的特点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得、有进步。因此我们认为有素质教师的教学不需要“步伐一致”,需要的是“参差不齐”。为了给老师们在操作上提供引领,我们根据前阶段的实践活动经验,编著了《“幸福沙地娃”教育观念与操作导引手册》。书里对教师开展实践活动有指导价值的操作指南,包含五个步骤:提出问题、讨论决策、计划拟定、实践探究、分享延展。步骤尽可能满足教师该做的操作要点与提示。活动结束了,活动做得怎么样这个问题,老师们有些茫然。于是我们拟定“幸福沙地娃”表现性评价指标。有了评价指标,教师们在开展活动时就更能有的放矢。随后,我们把零星、有效的经验与做法不断梳理、固化,逐渐形成了一套课程管理机制。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一直以课程方案指导课程实践,并在实践中面向幼儿、教师、管理层、家长社区、专家同行等,同步开展实质信息收集与分析,使之转化为方案完善与更新的证据。从而形成《“幸福沙地娃”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编制与完善的实践循环。
课程的开发经过了反复的解构与建构,走过了借鉴、吸收、融合、创新之路。
我们在迷茫困惑中问道寻觅,逐渐积蓄丰富的经验与充沛的能量,它唤醒的不仅仅是儿童,成长的不仅仅是儿童,快乐的不仅仅是儿童。教师的生命,同时被点亮、被感动、被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