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运用“让学引思”理念的几点思考
2018-02-23陈殉
陈殉
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尊重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发展?笔者认为要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渗透两个字:“让”与“引”——“让学引思”。
一、语文课堂教学“让”的原因
“让”就是要让出语文教师长期以来的讲台霸主地位,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那为什么要教师撤出主阵地呢?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传统思想并未走远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特征,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的教育。我国素质教育已经走了近17个年头,而现实的情况又如何呢?“大张旗鼓地喊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干应试教育”恐怕是语文课上心照不宣的秘密。君不见,中学生的书包变得越来越重,课桌上的书越堆越高,各大名校的周末已经形同虚设,试问那些被禁锢在教室里的方寸之地的莘莘学子,还有多少学习语文的乐趣?
2.学生想象力严重缺乏
在2017年7月由福建省科协、美国鹤庐亚洲文化交流中心第十四届福建国际语文科普夏令营活动上,3名美国外教发现,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相当强,但想象力和创造力却明显不佳。事实上,中国每年有2000多学生拿到美国大学的博士学位,但获得的一致评价却是“中国学生的想象力贫乏”。是中國的孩子天生就缺乏想象力吗?很显然中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才是扼杀学生想象力的罪魁祸首。
3.语文教育发展前途堪忧
中国新生代想象力严重匮乏的现状和隐忧,必然影响着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创造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重要衡量指标。难以想象,一个没有想象力,没有创造力的国家能够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而现实的状况是,不仅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在其他学科,我们的教育思想还停留在上个世纪,教学理念也没有及时更新,导致整个语文教学水平停滞不前,前景堪忧。
二、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实现“让”
1.转变观念
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现在的语文教材,信息量大,知识丰富,时代气息浓。这与以前的教材重语言知识,轻阅读能力、书写能力的情况截然不同,再用以前观念教学,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现实生活中,我们一些语文教师还守着先前陈旧的观念,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何以如此?原因很新简单,一是目前站在讲台前的老师,当年也是坐在讲台下,聆听着老师讲课的学生,而且后来还自认为因此而“成功”了,他们在心理上天然地认可了教师就是“讲师”的观念;二是现实的考评体系。与其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面对考卷“作案”的是学生,而最终审讯站在“被告席”的却是老师。包办代替心理在所难免。三是强烈的“责任心”。出于对学生负责,许多老师力求在课堂上倾其所学,倾囊相授,唯恐有丁点儿遗漏疏忽。转变观念,就是要把学生当作“人”,从而给予充分发挥的信任,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力性。
2.释放爱心
教育其实是一场爱的等待,让一切功利走开。诚然,教师也不能摆脱时代的束缚和影响,但我们的职业要求我们具有其他职业所不具备的道德甄别力和坚守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干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从课堂的角度看,教师就要承认学生的智力、能力、情感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以足够的耐心与包容,给予和营造广阔的空间,静待每一朵花开,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感受到阳光的明媚,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3.敢于放手
韩愈曾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大可不必时时处处充当全知全的智者,可以适当弱化权威的潜意识定位,甚至可以故意藏巧,行不言之教。正如生活中,“懒”妈妈通常可以培养出勤快的孩子,“笨”老师却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点都不难理解,每个学生都需要激励,而当学生自我感觉自己的知识或能力超过了老师,那该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学生动力啊!优秀的教师应当培养出更多超越自己的学生。
三、“让”中容易出现的两个问题
1.放任自流
凡事过犹不及,有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干脆一让到底,放任自流,结果乱成了一锅粥。还有的教师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不管学生答什么,采取模糊评价,不置可否。教师成了毫无主见的“好好先生”,毫无原则的和事佬,学生对正确思路莫衷一是,自然也是贻害无穷。
2.流于形式
有的语文教师迫于教学改革所需,虚有“让”表。过程可以自由发挥,但最终结局还是回到既定“剧本”。教师看似完全放手,学生讨论确实热烈,课堂自由民主,其乐融融。但不出几分钟,剧情突然反转,教师不顾学生得出的结果是啥,只顾一味兜售现成内容,对学生疑点与亮点一语带过。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趣味索然。
四、如何在课堂上实现“引”
1.适时
《论语》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语文教师只有抓住最恰当的时机,才能使“引”恰到好处。这个时机就是“愤”“悱”之时,即学生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之时。对于时机的把握,自然需要教师长期积淀的教育智慧。
2.适合
所谓适合,是指语文教师需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要将眼前的疑点“引”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否则就可能出现“引”而不“发”的尴尬。
3.适度
“引”不是给,“引”只负责“导航”,至于采用何种效能工具,如何驾驶,全在学生。切不可以“引”代授,和盘托出。应欲言又止,以抛砖引玉。
总之,一“让”一“引”,“让”出的是教育的返璞归真,“引”出的是教育的变革突围。一“让”一“引”之间,尽显师者风范和格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