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的“活”来自学生的“读、讲”

2018-02-23戴国曙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11期
关键词:史铁生心灵文本

戴国曙

要解决目前语文教学中的种种问题,笔者以为,语文教师首先必须从我做起,转变观念,相信学生,多一些读法和学法指导,少一些教师的讲解,多鼓励指导学生提出问题,教会他们阅读、思考、质疑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讲述自己的阅读体悟。

一、语文姓“读”,不姓“讲”

语文教学是以阅读文本为中心的教学。阅读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创造的过程,作品在读者的积极参与下才得以完成。这里阅读的主动者当然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老师是方法的指导者,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才是阅读学习的实践者,阅读学习任务的完成者。因而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任务是怎样让学生从阅读入手进入文本,用心去读,读出自己的理解,提出阅读中产生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产生一系列联想,产生思考、并产生讲的欲望。老师要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比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更加有效,这里已不光是学生提出问题,而是渗透着学生阅读思维的结晶和创新的智慧。因此,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读,读是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前提。我们不妨首先教学生学会怎样读书,无论是有感情地朗读,还是不出声的默读速读,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学生就有理解,就有问题可提,如果在读后提出问题,老师再接着组织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有更多的话要说吗?再者语文阅读的问题大部分没有唯一标准答案,只有更丰富、更精采的见解,这恰恰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这些有独创的见解、自圆其说的诠释,正是学生创新智慧的闪光。鼓励学生在读中质疑,在提问中争论、探讨,这正是我们所要求的语文教学。老师和学生融在一起,既做学生的组织者、点拔者,又当语文学习的参与者,让学生读,让学生问,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讲。

当然,有些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教师的指导性阅读很重要,有意无意地提醒帮助学生找准切入点,老师讲一讲分析方法是必要的,但不能大讲特讲。让学生在老师精讲点拔中体会,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有助于学生进入文本。以学生读为主,以老师讲为辅,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启发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提问,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读一同进行,师生一起探讨,语文课便越教越活。

二、语文学习要读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互通

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再造性的想象过程,不同的人读同一篇文章的理解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既有其普遍性的认识,更有其各自创造性的认识。而这个创造性认识恰好就是读者“我”的认识,老师为了赶进度而不给学生发表这个认识的机会,语文课又怎么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呢?因此,学生只能在读中建立“我”,才能达到读的目的。给学生敞开心怀地读,敞开心怀地说,学生知道了如何去读,如何去思,如何联想,如何质疑,学生这个“我”就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了。学生一旦在读中建立“自我”,有了“我”的理解、创建、观点,在读中思考、质疑,这个“我”就被击活了,击活学生“我”,使“我”与文本中的“我”、与老师、与同学的这个“我”相连接,从而讲出属于真正的“我”。用自己的心灵去读,用自己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高度的阅读技能,就没有学校,就没有真正的脑力劳动”。这个高度的阅读技能来自于老师的指导,来自于学生研读中的质疑,阅读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在读中建立学生这个“自我”,语文教学只所以活不起来,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学生“我”的丢失,老师这个“我”建立的太牢固,没有和学生这个“我”互通,没有把学生放到真正阅读理解的主体地位,而是把学生看成了知识的容器,学生被动地接受、没有主动的发现,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更没有自己的创见,有时偶尔的创见,常常被老师忽略。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首先必须从重视阅读开始,一读读出“我”对文章的理解,包含对普通性的认识和大家共识的;二读读出对文章的质疑;三读读出对文章的理解并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在读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互通、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讲,语文教学就落在了一个“活”字上。

三、读要调动学生心理、感情与理性的共同参与

语文学习的过程,决不仅仅是一个理解的过程,读是理解的基础,读也是一個全面调动学生的心理、感情与理性共同参与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阅读教学中的最高境界,这个过程要调动读者心理、感情与理性的共同参与,这里调动与老师适当的煽情是分不开的,如果老师把握时机,让学生的感知和亲身体验与文本对接,产生更深层的体验与理解,让学生心灵感动,思想震憾。如我教史铁生《我与地坛》,初读课文,学生对史铁生理解不深,只停留在文本的表面。我适当煽动、点拨,作者是一个残疾人,为什么写地坛?为什么写母亲?地坛对“我”有什么影响?母亲对我有什么影响?为什么把母亲写得那么感人?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从字里行间的细节描写中体悟和理解史铁生,走进史铁生的心理,学生在读中心灵感动,在与作者的对话中说出自己的感动,这个过程恰恰体现了学生感情与理性的参与。没有学生的内心震憾,语文教学就失去了应有的魅力。老师不妨多让学生用感情用心灵去读讲,读出思考联想,读出文章深层的内涵,读出自己的智慧,读出自己的创新,同时讲出自己的理解感悟,讲出文本的新境界、新思想。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的希望在于老师指导下学生的研读,在学生的思考和质疑,更在学生通过阅读获得的生命体验,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相信学生、鼓励学生,语文教学就一定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读讲出文本的真正意境。endprint

猜你喜欢

史铁生心灵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历时七年精心编纂《史铁生全集》出版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路过史铁生的情感世界
唤醒心灵
《史铁生作品全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