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质疑教学切点探微
2018-02-23王术春
王术春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启动质疑活动,为课堂教学带来全新的成长动力。学生学习思维比较活跃,在主动质疑时,需要先深度学习文本,在释疑讨论学习时,也能够获得更多启发力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质疑活动之中,展开思考、分析、辨别、归化学习活动,势必能够大幅度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质疑是主动学习的产物,发动学生展开积极质疑活动,可以有效历练学生学习思维,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质。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主动质疑创设良好环境,并给出必要的引导和启迪,让学生围绕文本课题、主旨、线索、选材、过渡、结构、表达、情感、写法等视角展开质疑学习,可以有效启动学生学习思维,创生更多教学生成资源,为课堂教学带来重要内驱动力。
一、引导学生围绕课题、主旨、线索质疑
学生有质疑的基本诉求,但往往找不到准确的质疑启动切点。这是质疑活动难以获得圆满成效的关键所在。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学情调查,对学生学习思维有清晰判断,对学生遭遇学习瓶颈问题有足够的预设,这样才能给出针对性引导。文本题目往往是“文眼”所在,从这里展开质疑突破,可以順利进入到文本核心;文本主旨要义,也是重要质疑取点,以此为质疑发动点,其效果会更为直接;文本线索是串联内容的纽带,也是深度解析文本的重要关联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敬畏自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鼓励学生大胆展开质疑活动,并给出一些提示:质疑是有疑而问,因为不明白,或者是不甚明白,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可以围绕文本题目、作者基本观点、课文主题、结构线索等展开质疑设计,注意提升质疑问题的典型性。学生开始阅读文本,自发参与讨论。质疑问题展示开始,学生表现都比较出色。“作者为什么要提出‘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敬畏自然是不是意味着人类不可改造自然了?”“作者有没有否定人类科学成就?”
从学生质疑问题设计可以看出,教师引导是比较有启迪性的,学生紧紧围绕课文题目和主题展开发问,其质疑问题设计比较有典型性。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不是完全不懂,而是对相关问题探究不够深刻,希望通过质疑,从根本上解决思维瓶颈问题。质疑是主动学习精神体现,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质疑,也同样具有探索价值。
二、启迪学生围绕选材、过渡、写法质疑
学生进入自主阅读环节后,很快便掌握文本基本内容,对主要情节、人物等因素有总体把握,在质疑发动时,不妨充分考虑文本选材、结构、过渡、铺垫、衬托、伏笔等角度。教师要给出示范性操作演示,让学生从更多视角展开考虑,扩大学习视野,其质疑问题会更有价值度。学生对文本写法缺少认知能力,更不用说由此展开质疑,教师要给出深度思维启迪,引发学生学习思维向此处倾斜,将学生关注点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海燕》是高尔基的散文诗,全文运用象征手法,热情讴歌了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斗争精神。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因为对时代背景缺少基本了解,很容易陷入迷茫之中。教师先给学生介绍作品时代背景,并对象征手法展开一定探索。课堂阅读深入展开后,教师让学生从文本选材、写法等方面提出质疑问题,准备对课文展开深度剖析。学生查阅相关教辅材料,很快就集中给出质疑问题。“作者为什么用海燕象征无产阶级先驱者?”“散文诗是散文还是诗歌?”“使用象征手法有什么作用?”“我们在阅读现代文章时,也会遇到象征手法运用,常见的事物有哪些象征意义?”教师对学生质疑问题展开梳理,然后组织学生展开集体讨论,最终达成认知共识。
学生对课文不是很熟悉,教师先给学生熟悉过程,然后展开质疑发动,这样操作避免了学生质疑的盲目性。质疑是深度思考活动的结果,如果学生提不出有深度的质疑问题,已经表明质疑发动的低效,甚至是失败。
三、鼓励学生围绕表达、情感、赏析质疑
文本语言表达是学生比较关注的地方,特别是华丽的辞藻,很容易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从这个角度展开质疑引导时,需要教师给出技巧性操作。文本语言都是情感构建基本材料,深度挖掘文字情感因素,从文本赏析中探寻认知构建,这是更为高级的语文学习。初中学生有一定文本赏析意识和能力,教师要注意展开针对性引导和激励,让学生主动展开质疑操作,其学习效果会更为显著。
《吆喝》一文用最朴实的语言,介绍了特定时代北京城里的吆喝声,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质疑活动时,给出了具体提示和要求:作者写北京的吆喝声,描写非常真切细腻,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特殊情怀,阅读质疑时,要关注语言表达和作者情感。学生根据教师提示,展开质疑学习。“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有怎样的感情?”“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作者从早到晚介绍各种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吆喝声?重点写什么?”“课文语言朴实,具有浓浓生活味,从哪里可以看出的?”教师对学生质疑问题进行点评,并筛选典型问题展开重点解析讨论。
学生质疑是自然心理诉求,如果教师引导不到位,其质疑则呈现无序性。因此,在具体操作之前,教师需要深入到问题之中,并给出具体的引导提示,规划基本操作路线,这样的质疑发动才具有探究价值。
读书贵在有疑,这是普遍共性认知。“学然后知不足”,说的就是质疑,因为有了学习经历和体验,才能生发更多的疑问,通过进一步的释疑,加速认知内化。学生有主动质疑意识还不够,还需要有质疑的技巧,教师给出指向性引导,为学生提供难得学习体验机会,促使学生在质疑释疑过程中完成学习认知构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