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字理识字”与文言文教学

2018-02-23李成春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11期
关键词:构字字理识字理据

李成春

文言文向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然而却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课堂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学习,但却收效甚微,学生越来越厌学,教师越来越难教,师生同时陷入文言文教学的困境。细究之下,会发现存在双向的问题:于学生而言,作为现代书面语的白话文与古代书面语文言文的差距大,而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语言逻辑与表达方式不熟悉。于教师而言,为破解学生的学习难题,教学重心放置于“串讲”,而忽视了整体文意及文化意蕴的讲解。结果,只能是学生对文言文望而生畏,而教师的教学无所适从。

面对这样的问题,何以解决?我认为可以有追源溯流的视角,从古人的学习中找寻答案。当然,我们不可能回到以前的时代,也没必要,但从古人的学习逻辑中,可以学到一个核心点——“字理识字”。这一概念与《说文解字》进入中小学课堂的呼声不谋而合。而且,在教育部主编通行全国的人教版小学一二年级的新教材中已有体现,其中,改变了一直以来的先学拼音,先认后识的逻辑,重点强调“字理识字”,识认—体化。

一、何为“字理识字”

每个汉字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仓颉造字”只是寄寓了古人的美好想象,而汉字本身只是一个符号,包含了古人对于世界万物的认知逻辑。正如《说文解字?序》中所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古人造出原始的符号,经历不断的演变,才形成了今天的方块形汉字。于今天的学习者而言,可以反推构字的逻辑与理据来学习汉字。

“字源识字”是与“字理识字”相近的一个概念,但两者之间又有本质的区别。“字源识字”与“字理识字”相通之处在于都具有追溯的视角,从文字历时发展的逻辑来审视文字。然而,“字源识字”侧重追溯到文字的源头,“字理识字”侧重构字的理据。从文字发展来看,有记载的字的源头为甲骨文,而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4500个,迄今已释读出的字只有2000个左右。意味着很多今天使用的汉字无法从甲骨文中找到构字理据。相反,“字理识字”是沿着文字历时发展这一逻辑向前追溯,找到文字构字理据即可。如果能从现代汉字中找到构字理据,也就达成了目标。

“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其中“六书”概念作为《说文解字》的核心理念,也是历代文字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字理识字”正是以“六书”作为核心依据而建构起来的理念。其中前四书作为构字法,后两书作为用字法。重点关注前四书的构字法,反向拆解汉字。

“仓颉初造文字,是按照物类画出形体,所以叫做“文”,随后又造出合体的会意字、形声字,以扩充文字的数量,这些文字就叫做“字”。”能够称为“文”的作为基础汉字,大都是汉字基础部件,这些基础部件的组合构成了涉及的常用字。作文中学文言文教学可把《说文解字》540部与《新华字典》201偏旁部首对应,选择其中重要的部件,结合“六书”概念,即可找到破解文言字词的一把钥匙。通过推敲构字理据来探求文言字词的意思,触类旁通,疏通文意的同时,考试所涉及的实词、虚词、翻译也就迎刃而解。

二、文言文教学建议

其一,明确学习文言文视角和立足点。1919年的“白话文运动”,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书面语。白话文不可能在这一年凭空出现,而是在古代一直存在。细究之下,不难发现,在古代文言文是书面语,而白话文是口语。从文学发展视角来看,早期的作品《诗经》《古诗十九首》之类的作品,没有明确的作者,更多的可能是集体创作的结晶,口语特点显著,也才会如此朗朗上口。而之后文学作品,多为文人作品,自然语言特点和审美趋向多样化,书面语写作成为明显区别与口语的点的存在。如今,学习文言文自然是以今天的视角去观察,比如特殊句式这一文言现象与今天白话文相比较的特殊,也正应为如此,翻译就是其中的关键桥梁,破解文言字词更是重中之重。

其二,把握文字基础部件,探究构字理据。基础部件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其一,以象形字为主体的初文,都有实体的事物,如“日、月、山、山、木、虫、鸟”等。其二,象形变体及抽象之后形成的部件,如“扌、氵、辶、耒、纟、讠”等。对于第二类需要明确相关偏旁部首的寓意,而文字中将近九成的文字为形声字,结合形声字形旁侧重表义,声旁侧重表音的特点,即可由形体推测文字的语义方向和特点。教学中可选择重点部件进行串讲,如与部件“人”相关汉字420余字,与“日”相关汉字147字。

其三,关注汉字本义与其他语义之间的引申规律。汉字由其造字本义,在使用过程发展演变出众多意思,对语义的把握也是横亘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因此,有必要分析把握常见的引申规律。如“信”字,会意造字,“人言为信”,造字本义为许诺、发誓,如《卫風?氓》中的“信誓旦旦”。词义有这样的衍生规律:①由本义诃性引申为副词,意为忠诚地,如信守不渝;②由本义词性引申为名词,意为证物、消息,如信号。在此基础上,缩小引申,意为函件,如书信。③由本义递进引申,意为不怀疑,如半信半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词性引申为副词和形容词;前者如信手拈来,后者如“信而见疑”。在后者基础上词性引申为名词和副词,前者如“信义著于四海”,后者如“烟涛微茫信难求”,意为确实。endprint

猜你喜欢

构字字理识字理据
劝学
关于“庭”字笔画的长与短
“彡”的类意义在构字中对“彡”部字的影响
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Thou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理趣识字
运用字理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的理据信息
汉字的故事(三十二)
英语词汇理椐与词汇量的相关性研究
采和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