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赏析

2018-02-23黄充良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11期
关键词:含蓄荷塘状语

黄充良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朱自清《荷塘月色》选句

再品味,再推敲,再研究,总觉得意犹未尽,别有一番风味。在先生笔下,真正注重了文学的根本特性,启发人们对鲜活的文学意象或隽永的文学意境的鉴赏审美。品读之余你不得不佩服先生艺术手法匠心独运,更不得不为先生情感自然流露的传神之妙击节叹赏。

一、语义表现力非凡

这个句子用语极为深刻,表达效果历来为论家所称道。这一句中极富表现力的字的确理当是“浮”字。“浮”,在《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停留,在液体表面上。现多直接理解为“漂浮”的意思。“漂浮”生动传神写深夜荷塘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发,描写出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突出了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假若换成“升”字,给人就是雾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换成“飘”字,但既“飘”便“散”、便“逸”,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谧之美。“浮”字这个动词可谓用得极妙,非但妥帖地道出雾的缥缈意境,还凸显雾的“薄薄”。其次“薄薄”这个叠词的运用,不仅增强文章语言的节奏感,还更好地提高了修饰雾的表达效果。稍有点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雾”具有轻、薄、美的特点。再者,塘上氤氲水汽之所以形成一片“青雾”,是因为雾贴着田田、密密的叶子。雾因薄而透明,因透明而见满塘绿荷,看得见又不真切,若隐若现,迷离精妙,尽显意蕴之美。

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看似平自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却有着遣词用字精心的择练。“薄”“青”“浮”这些词语的运用很有特点,它充分地发挥了词语的表意美,仿似丹青妙手在精心泼墨挥亳。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着实为先生的细腻赞叹。

二、凸显变式句效果

按照语理,这个句子的正常语序应该是“薄薄的青雾在荷塘里浮起”。但“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变成了状语后置,这是因为先生表达的需要而出现的修饰语变位。一般来说状语后置句的表现功能通常是强调倒置的成分,显然此句亦即是重点强调“荷塘”。

那么先生为什么要强调荷塘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先生怀着排除烦闷的心情来到荷塘边上,“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先生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自身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惟有躲到大自然中。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所以才自然而然的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日日走过的“荷塘”铸成了先生心灵的皈依,先生试图在荷塘的怀抱中去找寻人生的慰藉和安息。

由此可见,把“荷塘”倒置,绝对不仅仅是句式运用的技巧问题,而是先生有意的设置,特意的安排。对“两条路”都不愿走的他,在荷塘里求得了暂时的逃避,摆脱了现实烦恼。这是一种以情带笔,更是一种情感使然。

三、用语境表达心境

在意境构筑上,即可以说含蓄委婉,又一覽无余。在那个风云变幻,社会动荡的现实里,眼中的一切景物无不是先生内心情感的外化。先生推开那扇封闭的心窗远远地张望,触物以起情,情随景染,藏匿着的情绪就这样在胸中慢慢生发,不尽不休,不休不止……

雾,茫茫一片!迷离的眼神和飘飞的思绪透过层层的雾霭冲了出来,恍惚间触动着先生迷茫的神经。人们仿佛看见一个落魄的身影在彷徨奔走,听见一颗失落的灵魂在忧伤呐喊。“士子”的家国情怀,能与何人诉说呢!先生心中的万般滋味犹如“雾”一般弥漫不散、挥之不去。

荷,出淤不染,濯清而不妖!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情至景中,情至心中,隐约自见“自清”之人!“荷”与先生内心情感融合,与先生心灵深处的情感发生共鸣。这一切,令先生隋感得到满足,令先生“颇不宁静”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安宁,令先生从梦幻般的“另一世界”感到了某种超脱。把先生自己从外物中解放出来,没有多余的东西打扰,还给内心一片空灵。

本来,无论是“雾”还是“荷”,都不过是自然界的客观景物,但在先生眼里,它们都成了寄托自己思想感情和理想人格的载体,成了抒发情感的凭藉。身于景而情所思,触于境而感怀,这又何尝不是先生心境的抒发呢!endprint

猜你喜欢

含蓄荷塘状语
含蓄
荷塘里的“怪物”
四季的荷塘
含蓄
含蓄
小世玉智闯荷塘
靓诺 含蓄中的优雅
荷塘蛙鸣
状语从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