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阳泉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实践与思考
2018-02-23王润红
摘要:“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如何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该文通过对山西省阳泉市近年来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和分析,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农民;增收;收入结构;农村科技人才;三产融合;阳泉市
王润红. 山西阳泉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实践与思考[J]. 农业工程技术,2017,37(35):1+3.
一、农民增收的现状及特点
1、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
近年来,阳泉市农民收入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态势,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172元,位列全省第二,仅次于省会城市太原市。2017年上半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58元,同比增长6%。
2、农民收入结构持续优化
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同时,收入结构持续优化。
(1)工资性收入稳居农民收入来源之首
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7752元,比2010年增加3679元,年均增长11.32%,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3.69%。
(2)家庭经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2772元,比2010年增加1100元,年均增长8.79%,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2.77%。
(3)转移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强劲增长点
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1600元,比2010年增加827元,年均增长12.89%,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由11.78%上升到13.15%。
(4)财产性收入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空间
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48元,比2010年增加6元,年均增长2.25%。
3、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2012-2016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五年跑赢城镇居民,年均增速比城市居民高3.12个百分点,有效缩小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是2.28∶1,比2010年时的2.6∶1明显缩小。
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农业大项目少,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规模小,加工冷藏能力较弱,产品档次较低,初级加工多,企业与农户基地之间联接机制较为脆弱,没有真正形成规范的“公司+基地+农户”的格局,没有形成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影响了农业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2、农工商一体化发展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总量只有20多亿元,占全省百分比在个位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虽然多数注册了商标,但域外知名度不高,带动能力差。以核桃产业为例,全市现有核桃种植面积40万亩,其中已挂果面积12万亩,但大部分是传统的自产自销模式,而且停留在出售干果上,缺乏初级加工,没有形成产业链条,更难以实现集约化、规范化经营管理。如何使生产、加工、销售融合发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够,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造步伐不快,小型水利工程维护保养问题频发。农业园区还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刚刚转型的时期,普遍沿袭外延式扩大再生产方式,缺乏机械化、自动化设备的强力支撑,经营方式粗放,部分园区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土地流转步伐缓慢,总体规模较小,在家庭承包经营面积中占比较小,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4、农村科技人才短缺,农民素质亟待提高
全市农村科技人员平均水平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具備规模种养技能的新型农村人才严重缺乏。农村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趋势,而单纯的“勤奋耐劳”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偏低,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高技术含量产业的进一步转移,影响着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
5、改革攻坚难度加大
目前,农村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许多羁绊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问题亟待破解。农村资源、农民资产市场化和资本化程度过低的问题尤其应当高度重视。
三、进一步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建议
1、壮大龙头企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着力培育具有深加工和强幅射能力的龙头企业,以此为突破口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一产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力度,全面提高非农产业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
(1)推进农村工业化
以特色优势产业项目为载体,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提升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层次,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为农民增收搭建平台。
(2)发展壮大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
按照“需求引导、市场倒逼”的思路,发展壮大核桃、乳品、薯类、油脂、畜禽、小杂粮等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开发功能性食品,培育农业品牌。继续抓好列入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的龙头企业建设,促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推进龙头企业与农户采取订单生产和保护价收购的利益联结方式开展生产,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3)大力发展农村商贸流通业
充分利用全市的区位优势,建设一批商贸聚集区、物流园区、综合批发市场和农产品集贸市场,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构建集生产加工、物流配送、科技信息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网络。
2、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重点发展畜牧、干果、蔬菜、小杂粮、中药材、生态林业、蜂业等潜力产业,积极培育甘薯、树莓、钙果等新型特色产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工程和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将休闲采摘农业作为打破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大力挖掘农村自然、人文资源,着力构筑多元化、复合型观光休闲农业体系。按照城乡互动、产业融合的要求,鼓励发展融教育、体验、观光、养生、养老于一体的旅游观光休闲农业,构建与大旅游相配套、生态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旅游休闲观光农业体系,重点打造一批设施完善、特色明显、档次较高、服务优质的农家乐、农业庄园、垂钓园、生态园等农业景点景区。
3、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持续稳定增收注入新动能
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 “三权分置”改革,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分工分业,让流出土地经营权的承包农户增加财产收入,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规模收益,让农民自愿以土地使用权入股或者以其他的形式组织农民自主成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现比家庭经营更高形式、更大规模的农场经营模式。探索农民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的抵押贷款,盘活农民资产。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4、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支持农民创业
整合农业、劳动、教育等部门资源,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农民外出就业信息引导,开展劳务供需对接,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建立健全务工农民收入、养老、医疗、工伤、子女教育等保障制度,维护务工农民合法权益,解决农民转移就业的后顾之忧。制定促进农民创业的政策措施,优化创业环境,提升创业能力,激发农民自主创业活力。
5、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让农民享受更多政策阳光
认真落实国家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市、县财政支农投入力度,促进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向农村倾斜,使农民享受更多的财政阳光。进一步健全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农村低保、农村医疗救助、农村五保供养等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企业帮扶等发展机制。加大对农民的政策宣传力度,让更多农民了解政策、理解政策、享受政策。
6、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如期实施精准脱贫目标
各级各职能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找准切合点和发力点,通过特色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生态建设扶贫、社会保障兜底扶贫等多种办法,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