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风景
2018-02-23周卫红
周卫红
偶然发现的一处风景,是窗外的风景,让我灰色抑郁的心情有了暂时的清朗,逃离现实的沉重,虽然只有几分钟的时间。那是如厕时的间隙。墙上,有一扇窗,窗外,在我看来特别清新的景象——这是一处即将拆迁的老宅,有着正宅和偏房,正屋连接两侧偏房之处各造了烟雨廊连通,便于进出。此时这楼院已拆除了一半,位于二楼西侧厢房的屋顶已拆除,只剩摇摇欲坠的墙体。残存的院落里,稍显完好一些的东侧厢房里,居然有一年约六七十岁的老妇人仍在那里居住,有时候,我看到她从那一间屋子里走进走出。
这所宅院周围早已荒芜,到处野草丛生。不时可以见到几条狗,一条黑白相间的花狗,一条是黄狗,另一条则是黑狗,它们聚集着、追逐着,有时,又驻足草丛间,竖起耳朵倾听,很是警觉。也看得出,从它们跳跃奔跑的姿势来看,它们的神情很是快乐,尚不懂得人间有着许多潜伏的危险,等这里拆成平地,估计它们就失去了曾经美好的家园,这样的日子,将是一去不复返了,而现在的它们,又怎能想到呢?想到这里,我不禁叹了一口气。
那是建造于晚清的老房子,格局应是三进的老宅,能造得起如此楼院的人家,不算是富豪之家,也可算是殷实之户。只是年代过于久远,又几番易主,几番沦落,不加修缮,早已破败不堪。只是细细观看,可以想象,建造此屋的主人是位有情趣的人,眼前虽是十分残破的景象,依然掩藏不住曾经的清幽雅静——断壁残垣的院墙里,那两棵棕榈树,蒲扇般的叶子绿意葱茏,恰好挡在二楼的窗前。枝干上缠绕着茂密青翠碧绿的藤萝,焕发盎然的生机;一旁郁郁葱葱的几棵梧桐,高大的树干枝叶茂密得像一把撑开的伞,更添清幽。想那深秋的夜晚,梧桐夜雨,该是何种情境?如今虽时过境迁,人去楼空,但那几株梧桐依然青翠,哪知人间已过百年沧桑。牵动心弦的是种植在窗前的几竿青竹,摇曳的风姿,依然撩人心扉。
从小生长在这座小城,对这里的一切太熟悉了,只是,如今一切已变得遥远。
这里,原本有无数条幽深的小巷,青石板铺成的路面,两旁斑驳的石墙上苔藓遍布,那斜掩着的门缝里,细竹筑起的篱笆藤牵蔓绕,几丛竹子荡漾着绿意,摇曳在风里,掩映着飞檐翘角的楼院。
当时年少的我很是羡慕住在这样宅院里的人家。那一扇扇镂空雕花的木窗户,敞开着,让人心中生出许多遐想。由此也想起,小时候,听得姨婆婆说过,祖辈也有着这样的老宅,解放前,由于战争的原因,居无定所,以致流离失所。作为孙辈的我早已无从得知,那些故事的来龙去脉。
至今残存的弄堂里旧式建筑的老宅已为数不多。
记得五年前曾踏进县后底十五号的民居,那是寻访一位爱猫者,一位年过六旬的妇人,在那几近废弃的老宅子里养了一百多只猫、狗。它們都是她从街上捡来的流浪猫,流浪狗。更为传奇的是她倾其家产,只为养猫。
我从报纸上看到此事,便买了一袋子米送过去。那一日,寻找到门牌号,推开虚掩的木门,只见满眼的荒芜,院子青石板的缝隙之中杂草丛生,长及腰际。二层的木楼破败不堪,布满蛛网的镂空雕花门窗几近坠落。从窗户望进去,各种垃圾堆满了房间的各个角落,未及靠近,就闻到一股霉烂的气息。这里早已无人居住。
庭院里,因我的进入,惊起的几只鸟雀扑腾起翅膀,扇起一地的尘烟,一阵陈腐的气息扑面而来。满地的落叶,层层叠叠。此地属杭嘉湖平原,可以取青石作铺设院子之用的人家,想必应是殷实之家。
正自出神,听得“扑通”一声,循声望去,一只黑猫从屋顶上跳落下来,踩翻了搁在墙角的一块木板,发出的响声。是了,养猫的人就是居住在这里,原本迟疑的脚步变得快捷,向里移步,踏上三级石梯,走入东边那条阴暗的通道。走到拐角处,眼前豁然开朗,里面又是一处庭院,一堵影墙横在眼前,砖雕的门楼耸立着,颇具威仪。
说起砖雕门楼,很多老宅,拥有的门楼砖雕,各式精美图案,在南北的古建筑中很为常见。砖雕始于汉代,明清时期最为兴盛,上至皇宫,下至豪宅,广泛应用。眼前的砖雕门楼,据当地居民说起,建造于晚清。只可惜砖雕六楼中间的几个字在“文革”时期,居住在这楼院之中的居民为免遭迫害,将这面的几个字用刀铲过,划得支离破碎。仔细观看,“诗书世耕”字迹依稀可辨。
拐过七绕八弯幽深的走廊,三进的楼院,木结构的屋宇,木雕镂空的窗户,经过百年的风雨侵蚀,朱漆早已褪色。残破之中那一种古朴的韵致,让你的思绪游离飘远。
那曾经的厅堂里,一大群猫、狗悠然自得地转来转去,也有坐着打盹的,也有趴在桌上、地上呼呼大睡的。站在楼院前,抬头看到那二楼的窗口,露着一张猫脸,正探头探脑在打量我这个不速之客,那小模样煞是可爱,使我感觉好笑。再看房顶,更是了不得,几十只大大小小的猫在屋顶上、围墙上蹲着,却都是一副慵懒的样子,看来,都已吃饱喝足了。那位养猫的阿姨,怀抱着一只瞎眼的小狗喂食,那神态仿佛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亲密、怜爱。
通过和养猫阿姨的交谈,我得知她是租住在这里的,专门为了这些流浪狗,流浪猫。她是解放初期随祖辈来到平湖的,又是后来才租住这里的,对这楼院的过去,并不知情,只是听人说此楼院建于晚清。
这样的老宅通常为解放前有钱人所建,在战争时期逃往外地,此后,为房管所分配,分给当地居民居住。为此,时常在心底生出许多遐想,想象曾经的主人是怎样生活在这里,过着悠然的生活。
江南古镇的老宅,多的是雕梁画栋的楼院,小阁幽窗,望一眼,也可教人生出许多遐想,建造此屋的主人隐居在此,过着平淡而悠闲的生活,绝尘于世外。诚如明代吴从先的《小窗自纪》里所描述的那种意境:“小窗偃卧,月影到床。或逗留于梧桐,或摇乱于杨柳。翠叶扑被,俗骨俱仙……”
不知怎的,我感觉心里隐隐有一种惋惜,这样的老宅,很快将不复存在。更为惋惜的是这窗外的风景,很快就要被毁灭,几年以后,这里都建成高楼大厦。若干年后,我此时承受的重压和无奈也终将过去,和着一些美好的记忆一起,成为历史。
责任编辑:黄艳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