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16例临床疗效观察
2018-02-23宋秀彦
宋秀彦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26.59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内科辨证分型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偏头痛患者3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卡马西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辨证施治。结果:治疗后,两组全血高切、全血中切、全血低切、红细胞压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内科辨证分型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 中医内科;辨证分型;偏头痛
偏头痛是一类发作性且常为单侧的搏动性头痛,是一种周期性发作的疾病,多在青春期发病,以女性多见,属于中医“头痛”“头风”“厥头痛”等范畴。中医认为,偏头痛患者的病位在经络、气血及脑髓等,由浊邪上犯、肝阳上亢、清窍失养、清阳不升等所致。中医内科辨证治疗偏头疼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探讨中医内科辨证分型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2016年7月-2017年3月收治偏头痛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7月-2017年3月收治偏头痛患者3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观察组男6例,女10例;年龄16~54岁,平均(38.4±4.5)岁。对照组男7例,女9例;年龄16~57岁,平均(38.6±4.4)岁。
方法:对照组口服卡马西平,100mg/次,3次/d,连续治疗2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辨证施治,具体方法:根据偏头痛的临床分型分为风阳上扰型、肝肾阴虚型、瘀阻脑络型和肝郁气滞型。①风阳上扰型(本组2例):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痛如裂、面红目赤、脉弦有力、口苦咽干、舌质红。治疗原则为平肝潜阳、息风通络。治疗方剂为天麻钩藤汤。方药组成:炒桅栀子9 g,生白芍5 g,全蝎末5 g,川牛膝10 g,钩藤10 g,佛手片10 g,僵蚕10 g,天麻10 g,生牡蛎30 g,麦芽30 g,珍珠母30 g,石决明30 g。便秘者加龙胆草20 g;呕吐者加法夏、陈皮各10 g;口苦、痰浊者加胆南星6g、石菖蒲6g、白芥子6 g。②肝肾阴虚型(本组2例):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咽干口燥、舌红苔少。治疗原则为补益肝肾,滋阴养肾。治疗方剂为天麻首乌汤。方药组成:天麻10 g,何首乌10 g,党参20 g,枸杞子15 g,山茱萸10 g,牡丹皮10 g,白蒺藜10 g。五心烦热者加地骨皮10 g;脘胀食少者加山楂5 g、佛手10 g;头痛重者加醋元胡10g、全蝎3 g。③瘀阻脑络型(本组5例):主要表现为舌质紫暗、头痛有定处、脉弦涩。治疗原则为益气活血通络。治疗方剂为血府逐瘀汤。方药组成:红花5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葛根30g,丹参30 g,酒洗地龙10 g,川芎10 g,佛手10 g,川牛膝10 g,桃仁10 g,赤芍10 g。肾虚者加枸杞子、仙灵脾各10 g;恶心加法夏、竹茹各6 g。④肝郁气滞型(本组7例):主要表现为脉弦有力、胸闷不适、胁腹胀满、舌暗红或淡红。治疗原则为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治疗方剂为柴胡疏肝散。方药组成:炒枳壳6 g,蝎末5 g,白蒺藜10 g,醋元胡10 g,郁金10 g,柴胡10 g,生白芍12 g,珍珠母30 g,川芎15 g,丹参15 g。便秘者、口苦咽干加黄芩、龙胆草各6 g;眩晕、耳鸣则加天麻、钩藤各10 g。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_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血液流变学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在全血高切、全血中切、全血低切、红细胞压积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3.7%,对照组总有效率8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中医认为偏头痛的主要发病机制是由血管或神经功能障碍引起的阵发性头痛。依据传统中医辨证理论,“头为诸阳之会”“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会于巅”,凡外感六淫之邪,上扰巅顶,邪气稽留阻碍清阳,经络被遏而气血逆乱,痰瘀阻络,脑失所养而导致偏头痛,故风、寒、痰、瘀為本病的主因。
抗癫痫药卡马西平具有稳定细胞膜的作用,能降低细胞膜对Na+和Ca2+的通透性,抑制Na+和Ca2+的内流。选择性阻断L型和N型Ca2+通道,及对钙调素激酶系统的影响,共同参与稳定细胞膜作用,解除脑血管痉挛,又不会引起全身动脉收缩,它还可抑制神经元异常放电,有效缓解头痛症状。
本研究采用辨证施治,方中川芎、柴胡、全蝎等起到祛风散寒、通络祛瘀、蠲痰利窍作用;天麻、何首乌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枸杞子、山茱萸、牡丹皮等有补肾、补肝的功效;生白芍,珍珠母、川芎等有理气之功效。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在全血高切、全血中切、全血低切、红细胞压积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7%,对照组总有效率8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中医内科辨证分型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值得推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