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乡土资源 拓展德育空间
2018-02-23向鸿妮
向鸿妮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镇中心学校 湖北 长阳 443517)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要把小笼中的小鸟放在天空中,使它能任意翱翔,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欲使德育生活化,就必须打破“教材是唯一课程资源或德育资源”的观念,直面变化着的生活,积极开发和利用鲜活的德育资源。
而我们的家乡长阳是一个有着鲜活本土资源的好地方。这里有秀丽的自然山水、悠久的革命传统、独特的民风民俗等,丰富的乡土资源是德育的珍贵宝藏。如何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教学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其在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独特功能,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探索。让课程资源乡土化,运用学生所见所闻,甚至是亲身经历极具亲和力的资源来实施教育,不仅会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还会激发恋乡情结,增强价值认同,提高德育功效。
在实际实验中,我们学校既充分挖掘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也把握时代脉搏,以“三大”工程建设为契机,引导学生客观正面的看待当今的市场经济,了解当地的经济,同时也深挖优秀的传统文化,将德育教育渗透在我们的乡土资源上。
按照政治学的界定来看,乡土资源包括乡土经济、乡土文化、乡土历史等等。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
1 搜寻乡土风情,储备乡土资源
记得曾经在2004年,我学校语文教研组组织过一次“长阳土家品牌文化探究”实践活动。学校当时印发了问卷调查表,让学生借助资料、报刊、杂志,甚至是民间采访等形式。利用假期的时候进行搜集整理相关的文化信息。通过假期的摸底,学生上学时候展示采集的信息,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类。不少的本镇名人、民风民俗、乡土数据,甚至神话深化传说也搜集出来了。
第二个大周放假,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距离远近将学生分组,进行第二次有针对性的资料搜集和整理。对一些在当地有重大影响并有激励作用的正面典型人物或事件形成文字,记录下来。
教师再通过班内的评比验收,将好的资源分类整理,放在学校的档案室,以备今后的再利用。
2 巧用乡土案例,挖掘乡土资源
将乡土历史事件引进课堂。历史老师在讲到历史事件时,巧妙引入高家堰镇的“太史桥”战役时,讲到本镇人民万众一心在抵抗日本侵略过程中,巧用“太史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有力地形,重拳出击,将日本人侵略的铁蹄阻止在太史桥,学生听后的民族自尊心的勃发,精神上的振奋,写满笑脸的自豪,那是老师们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形容的。
将乡土名人引进课堂。高家堰镇曾经在抗日战争中涌现了以陈泽楠为首的起义军,并在乡土教材上有记录。老师也适时引进课堂,教育学生。
将乡土现象引进课堂。随着国家对西部的开发,“三大工程”也陆续入住我镇,工程建设的上马,给当地的经济建设带来了可喜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地理、历史老师从不同侧面引导学生分析,既是了解国情,了解家乡,同时也引导学生分析“高速”给当地带来了什么?学生在理性分析经济的发展时,还提出了环境的保护问题、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
古城锰矿的资源开发是我镇引进的第一个大项目,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也安排了不少人就业,但是随着矿产的开采,当地的环境收到影响,学校地理老师郑晓明老师带领学生深入实地考察,照相,并出展板,呼吁师生关爱环境、保护自然。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工人的身体健康也受到了锰矿的影响,学生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物质和精神如何两手抓?如何做到同步发展?还有细心的同学对打工者的工资福利进行了小调查,技术工人高于普通打工者,优秀管理人员高于技术工人,究其原因是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于是,认识到了知识和个人素质决定了劳动者的差异,从而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理解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内涵。
将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学校的校本课程,在立足课堂,源于本土,符合实际需求的理念下,开发了根艺盆景、地方文艺等课程。2010年春节,镇文化馆组织了采莲船、舞狮子、九节鞭等具有本土特色的民间艺术活动,今春即将在我校展示,同时,学校也准备将这些地方文化纳入校本课程,让学生了解、并继承、发扬。让学生会说土家话、会唱土家歌、会跳土家舞。
将乡土自然引进课堂。高家堰的“兰草谷冲浪”、“丹水漂流”曾经都很闻名。可是随着市场经济,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市场竞争的激烈,我镇的本土自然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呈现曲折式的发展态势。这几年火爆的“大溪风景区”是户外探险的好去处……为此,我们则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并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
3 组织乡土活动,激活乡土资源
在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时,学校组织部分团员、学生到福利院,开展慰问孤寡老人活动,福利院还给学校写了感谢信呢!通过活动,让同学们亲身体验和感悟残障孩童的艰辛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教育学生树立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尊重劳动的感恩意识。
初春世界,带着学生踏青,到丹水河畔,兰草谷边,开展“我为河水换新颜”的保护环境活动,自觉清除河边的垃圾。学生爱护境就不是一句空话。
“生日,我为妈妈(爸爸)______(洗脸、洗脚、做饭等)”的写作活动时,学生利用放假时间,到田间、在灶前亲自体验父母的艰辛和不易,于是就有了《生日,我为妈妈洗脚》的美文。文中对母亲真挚的感激,对自己的深深自责,对老师的良苦用心,小作者都写得深刻而细腻,这种收获是丰盈的!
4 开展乡土研究,积累乡土资源
以往的活动,都是蜻蜓点水般,往往触及皮毛,研究不深,多半知识了解现象,临时利用而已。如今,随着课程改革和教育实际的需要,对于身边教育资源的研发和利用,真正回应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观念,那么我们的乡土德育资源就不应该忽视。
所以,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将把它向纵深发展。因为前期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德育资源,不仅节约成本,符合学生实际,而且引入大量鲜活的乡土资源,能给学生清风拂面之感,大大增强了课堂的亲近感,让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再加上,乡土资源是学生可亲可感的材料,学生感同身受、印象深刻,在识记、理解、消化知识,形成科学的态度和觉悟等方面也会倍增效率,让课堂面貌焕然一新。
亲近身边的德育资源,拓展德育空间,让我们的德育之花处处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