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布鲁姆情教育目标分类谈心理健康课教学设计
——以“困难我不怕”心理健康课为例
2018-02-23任诗韵
任诗韵
(扬州大学 江苏 扬州 225100)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设计
1、能结合例证演示困难的含义
2、能结合心理学对问题的界定分析困难各要素及其关系
3、设计一个问题情境,提出一系列措施解决困难
(二)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能力偏向教学的两个维度表明,在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学知识维度中概念性知识的学习可以达到认知过程维度中的记忆、理解、分析和创造。目标1的设计是希望学生能记忆困难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困难,理解就是学生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理解超越了单纯的记忆,在本节课的目标1的设计上体现在学生能结合例证进行演示。目标2的设计是学生学会分析的过程。分析是指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联系的能力。它包括部分的鉴别、部分之间关系的分析和认识其中的组织结构。例如,能区分因果关系,能识别识别史料中作者的观点或倾向等。分析代表了比运用更高的智力水平,因为它既要理解知识材料的内容,又要理解其结构。因此在目2的设计上就体现在学生能分析困难的各要素及其关系。目标3的设计是认知维度的最后一个创造过程。创造是将要素整合为一个内在一致或功能统一的整体。创造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三个阶段:第一是问题表征阶段,此时学习者试图理解任务并形成可能的解决方案;第二是解决方案的计划阶段,此时学习者考察各种可能性及提出可操作的计划;第三是解决方案的执行阶段。目标3的设计上就表现在设计问题情境,并提出一系列措施解决上。
二、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动机
1、呈现故事。这周的班会活动主题是“神秘宇宙”,轮到小玲和明明共同主持。不过,这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还真不是他俩所擅长的。但两人决定克服困难去完成。两人放学做完作业,便去查找资料,还请来爸爸妈妈帮忙,一起做出精美、图文并茂的ppt。班会那天,小玲和明明给同学们进行了精彩的展示。小玲和明明开心极了!这个主题原本他们不擅长,但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到,最后还收获了老师和同学的赞许,增长了自己的知识,提高了自己的能力,还体会到了战胜困难的喜悦心情!
2、总结故事,引出学习内容和目标。“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困难。有人说,困难就像弹簧,你弱他就强。在我们故事中小玲和小明两个同学在遇到困难时不害怕,勇敢克服,最终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这是教学程序的第一个环节:启动环节。在这个环节主要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本环节中用一个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身体上和心理上保持接受新信息的警觉,处于适度的应激状态。
3、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在本环节中就体现在教师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4、教学媒介:投影仪或ppt演示文稿
(二)引出新课
1、活动:接小球。接球前加一些动作来依次增加难度接球
2、提问
(1)在游戏过程中,你遇到困难了吗?这个问题属于接受(注意)到挫折的存在,在游戏过程中,对于第一二两步,大部分同学应该觉得比较轻松,但是在第三步中有部分同学就会觉察到困难的存在,感觉总是达不到设定的三目标,接下来就是他们会在游戏中保持一个愿意接受的态度,就是对他们出现的困难持中立或者保留判断,然后他们会有控制的选择注意,能从三种情境中识别出哪些是有挫折的哪些是没有的,对有困难的那一种情况会形成有选择的注意。
(2)最终你成功了嘛?这个问题属于第二个阶段反应,首先是默认的反应,就是学生对遇到困难可能是害怕,也可能是要克服的反应,然后是愿意的反应,就是学生面对困难要去主动克服,最后是满意的反应,就是学生能成功克服困难,并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3)你是怎么做到的?这里吸取布鲁纳发现学习法。发现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培养探究性思维方法为目标,利用基本教材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发现步骤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必须由学生自我发现。在这个问题的设计中就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当时是怎么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旨在引导学生自我发现。
3、教学方法:演示法。属于直接感知方法,让学生通过接小球的活动进行试验,在试验过程中,通过体验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讲授新课
1、主题:遇到困难怎么办?给出三个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总结困难的含义,分析困难形成的原因。
2、提问:从上面几个情景中,大家说说对困难的认识。问题的设计是引导学生说出困难的含义以及困难产生的一些原因等,这属于概念形成。概念形成是个体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从许多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和获得客观事物共同特征的过程,学生从不同情景中能总结出困难的含义,并且能分析出来困难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任务本身的难度、或者我们没有准备好、没有好方法、没有尝试过等因素。
问题1:每一个情景都假设了两种对策,你更赞同哪一种呢?
问题2:你在平时遇到过类似的困难吗?和大家分享一下,当时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问题1的设计遵循布鲁姆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第三个阶段价值的评价。首先是对价值的接受,体现在遇到困难是主动解决还是选择逃避,其次就是对某一价值的偏好,表现在面对两种对策,更赞同哪一种上。问题2的设计旨在学生分享之后,对其积极的行为给予肯定的评价也就是正强化,如果学生多次得到这种正强化后,就会使学生坚信困难不可怕这样的信念,达到价值评价的最高阶段即信奉。
3、教师点拨:“除了任务有难度外,我们还会因为没有准备好、没有好方法、没有尝试过等原因感到做事困难。其实,困难不可怕,办法总比困难多!”
讲授新课的环节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教材,符合教学目标。理解是教学过程的基础和中心,只要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掌握,才能记忆牢固。因此,讲授新课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学生能理解困难的含义,能通过例证演示困难的含义。
4、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在本节课中体现为三个情境的设计,让学生在情境中充分讨论,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
5、教学媒介:投影仪或ppt演示文稿
(四)巩固新知
1、总结:让我们大声地说出:困难我不怕!
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
调整心态,保持自信。当你心慌紧张时,你可以对自己说“不着急,会有办法的。”
积极寻找解决方法。当解决困难受阻时,你可以试着分析分析原因,如果是难度大,就勤练习;如果是没做过,那就大胆尝试。
当你是在没有办法时,你也可以请别人帮助。老师、父母、同伴等都是我们可以求助的人。
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这个环节的设计属于第四个阶段组织,先是价值的概念化即将面对困难的各种情绪组织成一个体系,确定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确立困难我不怕这样的主导地位和普遍价值,再是价值的组织即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应对困难。其次,这是一个巩固知识的阶段,巩固知识的必要性在于:学生获得的间接知识容易遗忘,必须要通过复习来加以巩固,二是只有掌握了知识,才能顺利地学习新知识、新材料。
2、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总结出面对困难的办法并传授给学生。
3、教学媒介:投影仪或ppt演示文稿
(五)运用新知
1、作业:请父母帮忙,完成两件有挑战性的家务,和家人一起记录自己是怎样克服困难的。
这个环节属于最后一个阶段价值观念的性格化,先有泛化心向,在活动中学生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会一致的认为困难不可怕,并且会采取一些措施解决。接着就是性格化,形成一种人生哲学或世界观,学生在多次克服困难之后,形成的一种内在的品质,比如勇敢、坚持不放弃等。其次,掌握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在教学中,学生通过练习和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学生从掌握知识到形成技能,再从技能发展成为技巧,需要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达到。
2、教学方法:练习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让学生才课上的教学迁移到课后的实践中,通过多次练习,使学生树立克服困难我不怕的观念,掌握克服困难的办法。
3、教学媒介:投影仪或ppt演示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