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主任转变学困生教学工作探究
2018-02-23郑晓燕
郑晓燕
(广西横县横州镇第二初级中学 广西 横县 530300)
做好班主任工作是永无止境的,只有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不断进步,同时转变后进生也是一项永恒而艰巨的工作,让我们共同探索,共同努力,点燃后进生心中的希望之火。
1 “学困生”成因
1.1 智力因数。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都十分了解,现在农村的孩子也大部分涌入县城就学,打破了原来学生水平均衡局面。首先农村的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像六、七十年代的人民群众,大部分都是文盲或半文盲,遗传学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孩子整体的智力水平也较低,从而对学习感到困难。
1.2 非智力因素。(1)学生方面,学困生由于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比较薄弱,造成对学习兴趣不浓,课堂上不会听讲也听不懂,学习主动性差,造成成绩相对滞后,自己主动意识差,只是被动的听老师讲解,从而无法理解。随着年级增长,知识范围扩大,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部分学生适应性差,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20%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失去信心,学习成绩不断下降。学困生自学习惯差,学习被动。作业练习马虎,应付,甚至抄袭,这样造成恶性循环,成绩越来越差。(2)教师方面,总体来说,由于没有新力量的及时注入,现在教师平均年龄偏大,教学水平不算高,部分教师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的教学,有些教师无法很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很好发展自己的专业水平,也无法更好的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陈旧的教学方法,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学生厌学情绪越来越高。(3)教学设施方面,虽已经普及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也使得学生很好利用资源帮助学习,但是个别教师却没有很好使用这一辅助手段。特别是数学,一些抽象的东西,如果没有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就不很容易理解,也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因而“学困生”也就越来越多了。
当然,“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而后放弃。因此,作为班主任,要明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学困生的转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它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效果。班主任不但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也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其中转化“学困生”是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题,而班主任如何利用职能转化“学困生”更是难上加难。本人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如何转化“学困生”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2 对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几点体会
2.1 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班主任,与后进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思想。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班主任不仅要在学习方面关心,帮助后进生进步,而且要在生活、心理等方面关心帮助后进生,做后进生的贴心人,通过言传身教,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
(1)有些后进生受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也无出路,对待学习漫不经心,甚至放弃。根据这一状况,班主任就是不仅要管好学科教学,还要在开班会课、活动课始终坚持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摆脱目前的思想状态,逐渐地使他们端正思想。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只有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才有可能真正地了解学生的情感,学生才有可能愿意与你交流,形成良好的班级群体,成为优秀的班集体。
(2)由于成绩差,不少后进生对老师表面上总有一种疏远感,而内心深处,他们想亲近老师,有各种各样的困难,渴望得到老师的帮助。这时班主任要及时捕捉到这些情况,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摆脱困难。要深入了解后进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要求,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尊重他人的人格,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使后进生感到班主任没有因自己成绩差而冷眼自己,反而得到更多的关心。
2.2 做一个让家长信任的班主任,为后进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恢复自信。怎样才能取得家长的信任,怎样才能沟通老师与家长的联系,调动家长关心孩子的积极性,为后进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使之主动地、愉快地配合班主任搞好学校班级工作呢?我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由于成绩差,后进生存在许多好动、调皮、贪玩、逃学的缺点,班主任针对这些坏习惯,要做到因势利导,耐心启发。在富有同情心和责任心的同时,要设身处地地为后进生着想,平等对待后进生,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给予他们的关怀,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恢复自信。(2)当后进生有错时,应与家长及时取得联系,要理解家长的难处,不能责怪家长,不能把学生的错误转嫁给家长,尊重家长的情感,对家长做到温和有礼,以商量谈心的方式来交流教育孩子的得与失,使家长信任班主任的工作,在让家长放心的同时,不论是向家长汇报时,还是学生都应满腔热情地关心爱护后进生,千方百计地帮助后进生形成良好的环境,尽量与后进生多接触、多交流,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尽量为他们提供“露一手”的机会。既要交流他们的子女差的一面,更要向家长交流他们小孩闪光的一面,使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形成学校、家长和社会都在关怀青少年成长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