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2018-02-23谢会敏
谢会敏
(四川省宜宾市珙县上罗镇中心学校 四川 宜宾 644504)
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教师还是习惯于采用“灌输式”“题海战术”的模式对待学生,而小学生的好奇心与好动性比较强,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物上,导致小学生缺乏参与数学学习的自主性,课堂氛围较为枯燥,针对以上问题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把小学生作为数学课堂的主体对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师生之间共同构建高效、和谐课堂。
一、营造轻松数学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陶行知曾经讲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表明了学生只有好问、多思才能够进步,获取更多知识。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轻松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给予肯定与表扬,引导学生好问、善问、想问、敢问,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自信心。小学生的想象能力较强,在课堂中可能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教师一定不要打击学生的提问,而是要表扬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积极开动脑筋;有的小学生比较害羞,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不敢发言,针对此类学生教师要在学生表达不清楚的时候,给予他们微笑,认真听他们的提问,以此来消除小学生的害怕心理与紧张心理,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提问中。
二、结合实际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善于提问
小学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最终也会还原于实际生活中去,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引入实际生活素材,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提出问题。比如,在学习“加减混合”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出乘公交车的情境,让学生去思考视频中所包含的数学信息,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这时候学生就会提出问题:公交车上一共有多少人?下车的人数是多少?最后还剩下多少人?随着学生的提问教师再引入教材知识,引导学生列出加减混合的运算式子。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错误的实际生活案例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比如,教师在课堂中举例子:我买了6支铅笔,给了小红、小明各一支,我还剩下了3支铅笔,这时候学生就会提出问题:不是应该剩余4支铅笔吗?通过误导学生来培养学生优秀的问题意识与批判性精神,让学生面对问题敢于质疑,对待事物拥有自己独特的观点。
三、注重问题的挑战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通过学生的提问能够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与需求,从而重新调整教学方案,同时在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也是师生互动、交流的时候,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注重数学问题的挑战性,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性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了“三角形”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关于三角形高的定义,并且让学生动手画出三角形,因为学生画出的三角形是不同的,所以三角形的高也是形态各异,这时候学生就会提出问题,有的学生会说直角边和垂线是重合状态吗?教师要表扬学生的数学问题的深度提问,鼓励学生在思考问题过程中要多做、多想。
四、布置课后问题,让学生乐于思考和提问
在小学数学课堂结束之后,教师要善于科学布置课后问题,让学生带着课后问题去思考,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巩固与复习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问题意识。比如,在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课后问题:假如把一个长方形的一个角减下去,还会剩下几个角?在问题提出之后很多学生都会回答是3个角,教师让学生不要急着回答,可以回家之后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取得答案。在下次的课堂开始的时候,教师再次提问学生,就会发现学生会说出三种答案,这表明了学生在课下时间也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际运用能力。又比如,在学习了“年、月、日”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随意提出问题,有的学生就会提出为何有时候一年是366天,但是有的时候是365天,2月有时候是29天,有时候是28天,这时候教师不要急着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放学之后上网查阅资料,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自主性。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数学学习中去,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学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