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开展语文“诗教”工作
2018-02-23孙海艳
孙海艳
(涟水县大东中学 江苏 淮安 223001)
古诗词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大都具有如下特点: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一辈子都难以忘掉。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可以看到一行行熠熠生辉的灿烂文字;打开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眼前呈现出一颗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这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 —中华传统诗词。中华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素有“诗国”之称。中华诗词乃国之瑰宝,它记载着一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是研究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活化石。几千年来,诗人辈出,佳作如林。中华诗词历来备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早在二千五百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开始注重诗歌教育,并把诗歌教育正式列入了他为学生制定的科目,而且排在其它科目之首。历朝历代,对诗歌教育也非常重视,甚至有的朝代还规定“以诗赋取仕”。纵观历史,凡是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也必然是诗歌教育和创作的最繁荣时期。
但令人遗憾的是,近几十年来,中华诗词的发展出现了低潮,形成了“门前冷落鞍马稀”的不正常局面。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让中华传统诗词大步走进校园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如果我们不及时的抢救性的继承这一文化遗产,那么,中华诗词这一瑰宝就可能在我们手中失传。那时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无颜面对我们的祖先,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一、诗词教学走进校园是实施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
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弘扬民族传统,锤炼民族的人文精神。几千年来,中华诗词吟颂祖国山河的壮丽美景,抒发无数志士仁人精忠报国的赤子之心,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励精图志、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为我们提供了增进国民的文化素质、提高民族人文精神的极好教材。
文化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而中华诗词则是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是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培养我国人民的文化素质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认为,让中华诗词教学大步进入校园,切实加强诗教工作,正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例如:江苏省南京市召开了全省各市县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及各主要中小学校长会议,会上要求立足高起点办学,努力探索“减负增效”的途径,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而开展“诗教”工作,正是全面落实上级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具体做法。因此,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就必须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和熏陶他们,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而这一工作又必须从小抓起,使之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让中华诗词进入校园,切实推进诗教工作,坚持从小抓起,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我们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常抓不懈。
二、诗词教学走进校园需要坚持三个结合
让中华诗词进校园是一项长期、纷繁的系统工程,我认为,在实施校园诗教工作中,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必须坚持三个结合。
(一)“诗教”工作必须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大家知道,开展诗教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时代,我们虽然不再需要“以诗取仕”,但我们需要“以诗育人”。古往今来,多少名篇佳句,激励和鼓舞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爱国诗人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民族英雄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些字字铿锵、掷地有声的诗句是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的极好材料,因此我们一定要在诗教工作中善于挖掘和运用这些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
(二)“诗教”工作必须和语文教学相结合。中华诗词以其珍贵的艺术品味和文学价值,流传于中华民族已几千年,而要继承和弘扬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我认为开展校园诗教工作必须坚持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因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除了教好课本中规定的古典诗词外,还应该适当增加课外阅读的诗词数量。现在淮安市的语文中考考纲中有关诗词的考查要求是:初中生要重视古典诗词的诵读和积累,能背诵课本中的一些经典名句,考查的分值8分,其中有2分是考查课外经典诗词名句默写。这一举措,必将有力的推动淮安市初中诗教工作的开展。
(三)“诗教”工作必须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事实证明,校园文化阵地历来是一块必须争夺的阵地。如果真、善、美的东西不去占领,那么假、丑、恶的东西就必然会趁虚而入。因此,诗教工作必须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以弘扬正气、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观为核心。在开展诗教工作中,可引导学生从读诗、背诗到写诗。熟读背诵古诗词,不仅使学生接受其中深厚的底蕴感染,而且还可以从其表现手法、语言结构、形象刻画等创作手法中吸取营养。只读不作便得不到升华,只作不读常会陷入困境。先读后作、边读边作是较好的方法。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文化积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既激活了学生的灵感和灵性,又丰富了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真是一举两得的大好事,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师生的诗词作品展,以调动广大师生的创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以推动中华诗词进校园的进程。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提高对中华诗词进校园和开展校园诗教工作的认识,坚持不懈的做好这项工作,我坚信,不久的将来,中华诗词一定会在校园这块沃土上生根、发芽,绽放出朵朵奇葩,结出丰硕的成果。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让我们共同努力吧,一个中华诗词繁花似锦的春天就会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