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中的渗透研究

2018-02-23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课堂

肖 敏

(湖南省永顺县松柏中学 湖南 永顺 416700)

一、传统文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是按照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来开展教学,围绕着教学内容来进行组织教学,而忽视了在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杂乱无章,而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但是在当前我国逐渐的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许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渗透,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没落,受到了人们的忽视,而人们开始逐渐热捧外来的文化西方的一些节日,例如圣诞节,感恩节等等在中国大行其道。现在的学生对于外国的流行文化可以说是如数家珍,对于一些中国的经典文化和传统的文化则是知之甚少。在对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调查时发现,有一些学生甚至不知道春节是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节日,对于什么时候过元宵节也不是十分的清楚。虽然大部分学生知道端午节是用来纪念屈原的,但是对于这个传统节日的来历却不是十分的了解。现在学生正在接受一种快餐文化的影响。面对这种现象,作为教师就需要认真的反思,如何才能够让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得到有效的传承,使得传统文化能够得到发扬光大。笔者认为,重视传统文化教学,塑造文化灵魂,使学生能够生成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教师对于传统文化教学了解不多,没有相关的教学经验。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实施传统文化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于传统文化教学了解不多,没有相关的教学经验,不知道如何组织教学,使得传统文化教学活动难以开展。往往在讲课时照本宣科,毫无新意,使得学生在学习时提不起兴趣,长此以往造成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同时还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昏昏欲睡,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和互动环节。因此,教师应当针对这种现象提出相应的策略,将传统文化教学巧妙的引入课堂中。

教学手段单一,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在课堂上,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不能使对传统文化更加直观的展现出来,使学生不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仍然只停留在理论阶段,并没有在大部分学校得以落实,因此,教学效果也就很不理想,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同时,由于教学手段的单一,课堂缺乏互动,不能营造出活跃的学习气氛,导致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无法达到教学目的。

三、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方法策略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在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取了大量的古诗词和文言文,这些内容和传统文化都是息息相关的,并且都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例如在讲解《陋室铭》和《五柳先生传》时,教师就可以结合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坐着的境遇以及他们的情怀和风骨,从而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来说,一些传统文化的内涵学生很难理解,例如《阿长与<山海经>》和《背影》这些经典的课文,都是描写的一些小人物,而这些小人物,无论从外表还是人生都不够圆满,似乎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感到困惑和不解,因此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从这些不完美中体会到主人公身上的内涵美,让学生体会美的真谛,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

采用新手段、新方法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摒弃落后的教学形式,勇于探索,敢于探究尝试新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状态有针对性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且注意不要只采用固定的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采用多种方法开展教学。教师可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监控,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课堂后进行课堂活动的总结和反馈,从而通过不断创新实践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除此之外,多媒体教学形式也是很好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情景的再现。使得古老的文化形式能够“复活”。

总结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传统文化教学,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传统课堂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美在课堂花开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老传统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