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导合一”模式在农村古诗文课堂中的应用
2018-02-23张爱玲
张爱玲
(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博望初级中学 陕西 汉中 723200)
中国民族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古诗词作品浩如烟海,其蕴含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古诗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具有突出的作用,而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只重视字词的教学,忽略学生对诗情的体味,由此,笔者将“教导合一”模式应用于农村古诗文课堂中,并总结了以下三点个人心得。
一、“教导合一”模式重视教学内容的整合性
古诗文教学具有容量多、密度大的特点。正确选择讲解角度,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是“教导合一”模式在古诗文教学中的首要目标。在现今的古诗文教学课堂中,很多教师讲解古诗不分重点,所有内容都灌输给学生,造成了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兴趣低迷的不良效果。古诗文“教导合一”教学结合古诗的主题,深入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效率。
例如:以《次北固山下》为例,笔者通过对全诗的整合性分析,将教学内容具体制定如下:正确熟练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句诗的意思;体会诗人内心的思乡愁绪;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笔者重点讲解“潮平两岸阔”中“阔”字用的妙处,指导学生从字的表面和内涵两个层面进行思考,并结合课外练习题,将“阔”与“失”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最后的答案。学生认为“阔”字好在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受,且与“悬”字相呼应,声调清脆。而“失”缺乏生动性,不能给人主观意象。在学生初步了解了本诗的中心思想后,笔者要求学生提出疑问,并且指导他们完成内容的巩固和提升。
二、“教导合一”模式倡导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传统古诗文教学的常用方法是诵读法。在古诗文“教导合一”教学中,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能动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师的讲解逐步让位给学生的思考与领悟,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对话的机会越来越多。同时教师在关键处给予指导,强调在把握诗文主题与感情的基础上有目的、有主次的实施鉴赏。
例如:笔者在课前五分钟为学生介绍了《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而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王维这首《使至塞上》寓情于景,通过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和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来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诗人的悲伤之情升华成慷慨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提问: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内心情感的是哪一句呢?这个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课堂瞬间被学生的热情笼罩。最后,笔者对学生不同的回答作了具体指导,并总结了最终答案:“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是本诗的中心句,诗人以“蓬”“雁”自比,把漂泊无奈的心态表现得意形相融。这样一首边塞诗,写出了诗人最真挚的感情,而且表达极致。
三、“教导合一”模式侧重教学评价的主体性
在农村古诗文课堂中,每个学生都有权利说出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由此,“教导合一”模式侧重教学评价的主体性。针对不同的观点,教师以鼓励为主,客观评价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及时给予肯定。评价也不是结果性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及时发表评价,对学生的反应做出及时的反馈,使教学课堂具有再生性。
例如:以《过零丁洋》的教学为例,笔者对学生在了解诗人生平、创作背景、诗句翻译、思想感悟、背诵默写这五个环节的表现给予了评价,比如:学生认为诗人在开头回顾身世,间接描绘饱经沧桑的形象;接着叙述战争经历,描写了冷漠萧索的战争环境,这样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笔者肯定了学生的表述,并对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进行了深入讲解,从而使学生掌握赏析诗句的方法。同时,学生之间对各自的译文进行了评价,认为本句应译为: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让我)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本句即升华了诗人的感情,又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透过诗,可以看到诗人内心对誓死报国的决心。
综上所述,古诗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作用。初中阶段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对于农村初中生而言,古诗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因此,教师应采用“教导合一”的古诗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古诗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古诗学习习惯,提高古诗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