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师生关系
2018-02-23吴琴
吴 琴
(苏州工业园区星澄学校 江苏 苏州 215000)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们这样说:“老师,我家孩子谁都不怕,就怕老师,还请老师多多管教一下我家孩子吧。”在传统思想当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猫和老鼠”的关系,我却不这么认为。
老师与学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师生关系,老师也应该是学生可以倾诉的对象,敬重的师长,是学生与家长感情的纽带。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更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那么老师应该如何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一、教师要有心情美
心情美,主要指情感方面的宽容、大度、豁达,一般小事不计较,能与人为善。这对做老师的来说,尤为重要。如果没有个好心情,整天一点小事就发脾气训人,就算学生能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他们感情上也不一定接受。
现在每当微信群里面提到当时高三班主任时,同学们言辞之中满是感激与赞美之情。初升高三,紧张的氛围将同学们笼罩,当发现换了班主任后,我们心里因为对老师的不了解变的更加忐忑不安。第一节班会课上,张老师说:“我不了解你们,我也不想对任何一个学生有先入为主的印象,我不会向过去的任课老师打听你们过去的表现。这是一个新的学年,有些学生可能想要趁换了任课老师从头再来。所以在开学这段时间,我会观察你们,你们也可以观察我,我们一起来找到我们相处的最舒服的模式。”
我不知道别的同学听到这番话的时候做何感想,对我来说,四个字,如释重负。因为我就是那个,想要趁着换了老师重新开始的学生。但是,毕竟天性爱玩。每天下午五点半一放学,我就立马和同学们冲到操场乒乓球台那边打乒乓球,有时候打得忘了时间,晚自习的铃声都响了,我们才拿着超市买的零食慌里慌张地往教室冲。有一次教导处主任在朗读时间去教室检查,发现我们班缺了五个学生,然后在教室门口等着抓迟到的学生。当我们五个人听到铃声往教室冲的时候,刚好被抓个正着,让我们在门外站成一排。我们知道会给班级扣分,在等班主任到来的过程中,内心是恐慌的。没想到张老师来了后,说:“快进去读书吧,下次看着点时间,在长身体晚饭也要吃的。”后来我们再也没有迟到过。作为一名老师,不应该让学生“怕”自己,而是应该让学生对老师有安全感,应该做到“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来影响学生,让学生自发变的更好。
二、教师要能巧妙借助家长的力量
有人总结出:家庭结构式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即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帮助程度的差异是教育质量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但是长期以来,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似乎存在一种误解,以学生为纽结点,老师致电家长,被更多地误解为“告状”。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怎样才能消除这种误解呢?
(一)对家长要宽容。因为家庭背景,接受教育背景,工作生活环境等不同,我们每个人在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家长和老师都有自己的教育观点。当家长不接受老师提出的意见的时候,老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以前遇到一个学生,好几次作业都不认真完成;背诵课文也经常完成不了任务;课后作业订正也是一塌糊涂。刚开始我会直接把学生问题发给家长,或者把学生作业拍照片发给家长,或者打电话问家长昨天晚上孩子作业情况。但是几次反映后,家长配合度很低,收效甚微。后来我意识到是不是自己与家长的交流方式出现了问题,所以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我开始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根据学生当天的表现,简单的写几句话。通常是以学生今天在课堂上的闪光点开始,然后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再加几句加油的话。这样几次往来后,家长竟然主动用QQ联系我,和我交流孩子最近的学习状况。这个孩子的作业质量明显得到提升。我和家长关系也变得很融洽了。
(二)老师应该时常换位思考。换个角度去思考,是对对方的尊重、信任、理解和爱护。换位思考,也就等于对自己工作的一种反思,反思自己的行为需要勇气。在培训的时候,我们玩了一个游戏,叫“理想中的学生VS理想中的老师”。我们几个人一个小组,画出自己认为理想中的老师与理想中的学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大家展示的时候,我们发现自己理想中的老师应该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语数外物化样样精通;外形要好看,内心要美等等。理想中的学生应该是:学习成绩优异,兴趣广泛,智商、情商、逆商三商在线,尊重师长团结同学等等条件。然后主持人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是学生们心中理想的老师吗?当我们听到这个问题后,大家都陷入了沉思当中。的确,当我们自己尚且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理想老师的时候,我们作为老师,要求学生成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学生,是否有苛求苛责的成分呢?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更要学会换位思考,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理想的师生关系是相互尊重,彼此爱戴,和谐相处,是基于爱与关心的基础上携手成长,共享教育美好、有爱的一面。教书育人是教师神圣的责任,作为老师,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