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多角色视角下师生关系的探析

2018-02-23韩家欢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导师课题师生关系

韩家欢 梁 晶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 石家庄 050061)

近些年,不断被报道出的“研究生死在导师工厂,这锅谁来背?”,“西安交大博士怎成导师‘家奴’?”,“上海一所大学9名博士申请换导师”,“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用硫酸泼伤其导师”等事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被肆意报道不断发酵,学术可以不再是“甘于寂寞”的苦寒事业,许多“老师”摇身一变成为“老板”。这些现象反映出目前研究生教育中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以师生关系为核心和纽带的,多种社会关系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和谐因素。研究生、导师、家长以及社会大众的不同角色视角审视研究生师生关系发生扭曲是影响师生关系的原因之一。

一、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基本认识

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阶段,师生关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师生双方注重彼此在学术和科研上的“导学关系”,即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业学习、参与课题研究和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关系。传统研究生教育的师生关系最重要的就是导学关系,作为师生关系的核心,存在于每一位研究生的学习生涯。

科研是研究生进入所学学科前沿的最主要手段,所以,没有经过科研学术活动的训练,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难以实现的。有些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穿插了课题组负责人与课题组成员之间的关系,而不同的角色在对待这些科研学术活动以及一些涉及导师私生活的活动都存在的不同,甚至存在一些扭曲的观点。

二、多角色视角下师生关系的探析

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本质为师生关系,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彼此所处的地位,由此构成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二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交往,由此构成师生间的心理关系”。

(一)以研究生为角色看待师生关系。“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都要求学生要尊敬师长,接受老师的谆谆教导。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来说年龄更大、心智更加成熟,独立自主的能力也较本科生有很大的提高,因此研究生普遍地不希望被束缚得太紧,但同时他们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仍然是未踏足过社会的学生,在许多方面还没有经验,有些能力还不是很强,当研究生遇到了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往往不愿告诉导师并从导师那得到帮助。一般地,导师在年龄上比研究生年长,阅历上比研究生丰富,导师对研究生来说还扮演着家长、朋友的角色。同时,导师由于其精力、时间及其研究的领域有限,研究生不能要求自己的导师什么都会,也不能要求导师像高中大学老师一样随时随地都围着学生转,研究生要学会理解导师,学会与其沟通的方式。

在参与课题方面,研究生的看法与态度并不像有些网络社交媒体平台报道中所讲的“导师压榨学生劳动力”、“帮助导师做课题占用私人空间”、“过分苛刻”等。作为文科生研究生的笔者深有体会的是大部分文科的研究生基本都是没跟老师正式地做过课题,因此一但有什么任务或者导师自己做的课题需要帮忙收集资料的时候,研究生都感觉到很高兴,一方面觉得这是导师相信自己,另一方面能通过课题的制作学到东西。在参与课题的过程中研究生不应该抱有太多功利性的目的参与导师课题的制作,应踏踏实实、认认真真,不要急于求成,珍惜导师每一次给的机会,积极参与课题每一步,遇到问题与导师交流,以此为契机积累专业的知识和经验。在课题制作的过程当中与导师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此促进师生间心理距离的亲近,会促进课题的顺利开展,使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二)以研究生导师为角色看待师生关系。研究生教育具有高层次性、研究性、创新性和开拓性的特点,老师们对自己有什么样的要求,会将这些要求体现到了学生的身上。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研究生跟随导师的学习已经不仅仅单纯地局限在如何在学术上有所创新,有所造诣,导师更要在为人处事中教会学生走向社会的必备品质与技能,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的为人处事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对老师的看法并且会受到影响。

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日益突出的经济关系冲击着研究生教育的导学关系,许多学生甚至将导师称作‘老板’。有些媒体指出,研究生不应该参与导师除学业以外的事情中来,被这些社交媒体魔化了的师生关系,将研究生导师变成了占用学生时间办私事、过分追求利益和课题成果的恶魔,而这些媒体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不论研究生在生活中或是在学术中帮助导师做事情都是站在教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出发点,而导师在潜移默化中教会研究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钻研学术知识。

(三)以学术发展的需要为角色看待师生关系。导师之所以成为导师,其最重要的社会角色是教师,即首先他是一名老师,然后才是行政人员、学术权威等。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具有制度意义上的责任,导师有责任有义务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培养研究生。导师可以在自己的课题中,通过让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来实现对研究生的指导,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履行了作为导师的义务;也不耽误科研,完成自己的学术任务,同时促进了国家科学文化的发展,但导师带研究生做事时要把握“度”,不能纯粹把研究生作为进行科研的工具,或是创造利益的工人,要本着学生是来学习的原则,在课题的制作过程中让学生学到一些学习方法,让研究生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再此过程中研究生与导师不断沟通交流,磨合脾气性格,增进感情促进师生关系融洽发展,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学术,促进导师和研究生在学术领域中都有所建树。

(四)以社会伦理道德底线为角色看待师生关系。社会对导师的角色期望是“既是经师,又要是德师”,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知识的权威性,二者是成为一个理想导师的必要条件。近几年来,媒体不断曝光出的“研究生不堪导师压迫跳楼身亡”、“读书异化为打工”新闻频频传出,“老师”变“老板”这种称呼的变化通过被媒体的报道不断发酵,反映了师生之间关系的变化,师生关系被严重社会化了。一般来说,导师会有自己的项目课题甚至自己的公司,他们会叫自己的学生协助自己的工作和科研,出于对学生的培养和锻炼这是必要的。但在简单的雇佣关系中,研究生很难获得系统的科学方法和知识,一些简单的重复劳动严重地消耗了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时间,这也就是为什么,清华大学统计当研究生越是认为研究生教育相当于以前的本科生教育时,研究生与导师的师生关系就会越差。导师平时工作繁忙,作为学生帮助老师分担生活上的一些琐事本无可厚非,不少研究生也表示通过生活一些琐事的接触,可以让老师更好的了解自己的为人,了解自己的品行,增加与导师交流的机会,促进师生感情。但作为导师也应该掌握好社会伦理道德的底线,与研究生正常健康的交往。不仅要做学生学术上的指导,更要在学生为人处世、性格品行上做出良好的榜样作用。

三、基于多角色视角下对师生关系的反思

在笔者看来新的时代下,导师与研究生的师生关系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学术上的指导关系、雇佣关系,也不只是科研合作关系,更多的是研究生在和自己的导师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朋友关系”,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老师,更多的研究生“希望关系同老师的情谊是一辈子的”。正所谓“严师出高徒”,面对导师一些学术上的严格要求,本来就是无可厚非,这是导师出于对自己研究生的信任与关爱,是给予学生更多锻炼的机会,增长知识,提高才干。而面对某些导师的过分要求,当代研究生也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严格坚守社会伦理道德的底线,学会面对导师的权威说“不”。而导师也应该以提高学生能力,增长学生见识,教授学术知识为目的让学生参与到课题科研的制作中来;同时应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信条要求自己,不仅在学生学术知识上给予具有权威性、专业性的建议,更要在为人处世方面对学生言传身教做好标榜的作用。各路媒体也应秉持自己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实事求是了解真相和前因后果之后再进行报道,以真实的报道引导社会的舆论。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适时地扮演合适的角色,把握好师生交往沟通的“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认真总结、并能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在处理与导师的关系上用成熟的思想思考,并理性的加以分析并能做出客观的判断,导生双方都有责任有义务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应有的责任。

猜你喜欢

导师课题师生关系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V eraW an g
导师榜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