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思维能力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培养
2018-02-23
(福建省惠安荷山中学 福建泉州 362141)
近年来,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考查,情境创设更加多元具体,任务指令也灵活多样,既体现交际写作理念,又指向思维表达能力的考查,这无疑将对学生作文业已形成的“八股”模式形成冲击,对看上去气势非凡但实际上思想空洞的伪文采、伪深度的伪文化作文提出质疑。为此,在写作训练中应扎实掌握审题立意思维能力训练,力求文章内容的充实和深刻,以应对“任务驱动型作文”对学生的能力高要求,避免走入“闭门造车”的死胡同。
而现实作文教学中面临种种问题:学生审题立意随意,大多停留在材料所给的提示上,能深入思考并进行分析的并不多。还有些学生甚至不能全面分析话题,偏题甚至离题的现象不少。再加上在选材上视野狭窄,致使作文陷入既无素材视野之广,又无心灵体验之深的境地。
那么如何在高中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立意思维能力?本文将就此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作文素材的积累和内化
谈到写作势必无法回避积累。在作文教学中,唯有让学生将素材内化,才能实现素材积累的有效性。因为书籍上的东西始终是他人的经验,所以学生的“再创造”即思维的参与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当这些“他人经验”和学生的心灵找到共鸣点,才能成为学生独有的财富。也只有让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去采撷“生活”,使客观事物在头脑中有一个个性化的印象,作文才能写得具体生动。所以,学生内化素材的过程是其拥有活跃的作文思想的必经之路,也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过程。
那么如何指导高中学生积累和内化作文素材?其实我们的学生并不是生活上的贫乏,而是思维能力的欠缺。因此,有效性不在于摘抄了多少素材,甚至不在于摘抄了什么,关键在于让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把握规律,把握写作的“门道”,深度模仿以逐步内化。也就是说,不仅要让学生认识作品的立意是什么,更要让他们注重探究作者为什么生成此意,以及该立意是怎样生成的。即让学生在积累中建构起立意思维操作的模型。那么,学生的思维品质势必在这一过程中有所提升,进而在写作中便能更加灵活地迁移了。
二、思维方法的合理运用
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有助于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如何让学生摆脱随意性,打破“写不出深刻的东西”这一障碍?行之有效的方法即让学生掌握能使其思维轨迹得以顺利展开的最基本的思维方法。
首先是因果思维方法。在高考考纲中,写作的“发展等级”对“深刻”的表述为“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显然,考纲中将“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调整为“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更强调了弄清事物发展变化前因后果之间的关系这一思维过程的重要性。写作中若能分析事物的前因后果,揭示现象产生的原因,预测现认识势必会触及到哲理、道德、人生等深刻性层面,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的论述,更是能令人信服了。
如上海卷作文试题“被需要”为写作内容提供了丰富的逻辑关系与层次;天津卷作文试题要求围绕“器”展开联想和思考,在提供多向思维路径的同时,又有一定的思维梯度。多可从因果分析与综合着手来立意。
其次是辩证思维。心理学家朱智贤的研究,“辩证思维可以使人全面地、动态地看问题,使人能越出日常经验的狭隘界限”。
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来看,高考作文的设题非常重视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学生在作文中若能充分体现辩证思维的能力,便有机会从平庸之作中脱颖而出。
以全国Ⅱ卷作文“幸存者偏差”为例。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该题学生需要全面综合地看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行理性分析,一分为二,紧扣“幸存者偏差”展开论述,如:敢于质疑;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细节决定成败等等。学生若能在作文中充分体现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探究意识,就能提升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求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创新路径。
再次是比较思维,即在同类事物中寻找不同点或在不同事物中寻找相同点。在审题立意中,该思维常常体现为能捕捉具体可感的形象的特征,由此抽象升格为面对隐喻、象征、寓言式、故事式的外在客观素材时的内化过程。每年高考作文都会出现这类的话题,如全国I卷的作文试题,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并想象把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学生要在材料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直觉体验和想象力,与2035年成年的一代人进行跨时空对话。
这些题审题的重点在于学生需比较、辨析异同,进而深入思考,并将抽象升格以确定立意,加强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感悟出某种生活哲理、人生真谛抑或社会规律。
三、写作思维方法的有效转化
无论是因果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还是比较思维方法,更为行之有效的是,这三种方法在操作中可以具体转化为四个词语,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会怎样”或体现为四种思路“顺着它想”、“逆着它想”、“进一步想”“合起来想”。就能给予学生直观的思维方式,掌握起来更能得心应手。以一次作文“合作实现共赢”这一命题作文为例,在审题立意时学生便可通过设疑准确把握要点。如“什么是合作?”、“怎么合作才能共赢”、“合作为什么能实现共赢?”“不合作能实现共赢吗?”“如何才能让合作保有这样的共赢?”当然,问题还可以接着设置,学生可以择其一点深入,也可选择多点展开。
写作的过程即是思想的过程,文章是思维孕育出的果实,是思维活动的结晶。因此,作文教学应重视系统的科学的思维培养过程,帮助学生学会思考,促使他们的思维更为活跃,唯有如此,高中的作文课程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会思想、认识世界、提升自我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