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拓展训练对大学新生适应性的影响研究*
2018-12-17
(长江大学 湖北荆州 434023)
一、问题的提出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起源于二次世界大战的思维和行为训练方法,它注重以学员为教学中心,以体验、回顾、反思为主要教学步骤,以改变心智模式为训练目标,在发掘个体心智、促进团队发展、提升工作绩效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成人改善思维模式、学习生活技能、促进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培训方法。
适应能力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的标志,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必备的心理素质,也是个体需要完成的重要社会化课题。为协助新生提高适应能力,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许多大学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但存在参与性低、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笔者利用素质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试图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更好做好新生适应性教育。
二、训练实施
1.实施对象
本次素质拓展训练以班级为单位在2016级新生中开展,总共发放问卷2272份,回收有效问卷2272份,其中男生1149人,占调查人数的50.57%。
2.实施方案
本次素质拓展训练根据班级的男女比例共制订了3套方案,在新生入学第一个学期内开展,每个班级训练时间均为一天。为确保过程规范,笔者编撰了《新生素质拓展训练教练工作手册》,前期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学生教练培训。
3.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自编问卷题目采取5级评分法,从训练过程、教练水平和训练效果进行评估,研究新生参与拓展前后的协作能力、沟通能力、思维能力等多个维度的变化。
数理统计法。利用SPSS22.0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并采用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差异分析。
三、结果分析
1.总体描述结果分析
新生对拓展训练的过程评价,包括拓展过程评价、教练整体评价以及参与前后的意愿度,具体结果见表1;新生对拓展训练的效果评估,从学生个体和班级建设两个方面开展评估,具体结果见表2。
表1 新生对素质拓展训练的整体评价(%)
表2 新生参与素质拓展训练前后的意愿度(%)
由表1和表2可知,新生对训练过程评价和教练整体评价是较高的,说明本研究的过程是科学有效的;通过对参与前后的意愿度进行比较,显示学生在参与素质拓展训练后再次参与意愿度有明显提高,这表明素质拓展作为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验式教育方式是符合大学生的身体特点,学生对这种参与性强、体验性高的态度教育形式是接纳和认同的。
大学新生最重要和基础的团体单位即为班级,班级是学生的主要生活和学习环境,融洽的班级氛围、团结互助的班级风气、彼此熟悉和理解的班内关系均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有利因素[1]。
从关系和组织的角度而言,适应的结果是人与环境的和谐平衡,个体对新环境从陌生到熟悉、从认识到接纳、从观察到参与,最后达到融合,既是适应的过程也是适应的结果。
四、结论与启示
1.素质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的适应性的影响
素质拓展训练是在体验中学习,从学校走向社会,从课堂走向自然,提升了大学生自我效能。[2]素质拓展训练因其参与性强有效的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沟通、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其训练常以团队为单位,因此还有效的训练和发展了个人的集体意识、协作意识和团结意识。
2.素质拓展训练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培训,其教育结构是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的催化剂[3],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素质拓展训练丰富和完善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是主动训练学生心智模式的有效方法,具有较好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建议高校将素质拓展训练纳入教育课程体系[4]。但是,目前高校的素质拓展训练仅仅是作为一种课外活动在学生中开展,其师资、训练过程和训练内容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以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