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例为载体构建混合式研修的实践与思考
2018-02-23李时余潘声荣
李时余 潘声荣
(1.六安市金安区先生店乡钱圩小学 安徽六安 237161;2.霍山县黑石渡镇中心学校 安徽六安 237200)
近几年,针对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为教师网上学习和研修搭建了平台,网络教研和混合式研修,解决了乡村学校“活动易开展,教师难召集”的问题。自平台建设以来,我们便将各种教研活动整合起来,从主题研讨和观课议课开始,从“怎样把课上好就是做研究”开始,将常规教研与网络研修结合,使在线学习与在场研讨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成为常态。[1]
在线学习与在场研讨相结合的网络教研和混合式研修,“以问题为中心,以课例为载体,以‘课’为具体场境”,我们紧抓五个活动:一是确定研修主题和观察视点,明确研修方向;二是设计方案,网上“会诊”;三是“观他人课”,到场观课,集体评论,提出建议;四是“观自己课”,录制教学实录或片段,回放教学细节,深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五是交流平台上“晒”成果,供全镇教师随时随地观课、学习、再研讨。不受场地、时间限制,随时随地、茶余饭后、有啥说啥。老师们有时突然想起了一些建议,经常追加评论,给出很多合理化建议。比如语文教学研修从识字写字、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数学从“数与代数”领域开始,按照“学方法—预设计—网上研讨—观课例--互交流—再指导”的流程,通过“教学设计—网上研讨—课堂观察—反馈会议—整理总结”五个环节,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研讨,一节一节地磨课,希望老师能从这一次次地专题学习和磨课观课中成长。以课例为载体的混合式研修基本流程如下:
一、发起网络征集、提交问题和案例活动,收集、分析和加工典型案例,梳理出核心问题
课例研修前,学校会根据教研实际,组织测试和问卷调查,在线发起问题及案例征集活动,由专人对问题及案例进行梳理筛选。确定研修主题后,要求执教者根据主题要求,撰写教学案例。案例要能真实反映需要解决的问题、困惑、需求,并把教学案例上传至个人网络社区。再从众多的案例中筛选出典型案例,修改完善,梳理、提炼出核心问题,确定研修主题。
案例一:四年级数学《字母表示数》课例研修
经梳理、研讨,确定的研修主题是:小学中年级数学“数与代数”领域教学如何实现从“数”到“符号”的过渡。
四年级之前主要学习具体的“数”,从“字母表示数”这节课开始接触“符号”,这是全新的内容。学生已习惯了算术方法计算,不习惯、不愿意“方程”这样的逆思考。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学生一直有疑问在心中:我能够用口算就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非得学字母表示数、学方程?如何实现从“数”到“符号”的过渡,怎样列方程解决问题,老师们先梳理出“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年级数学“数与代数”领域教学如何实现从“数”到“符号”的过渡。
案例二:五语《灰椋鸟》课例研修
经梳理、研讨,确定的研修主题是:从教师“熟读成诵”开始,达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之目标。
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研修主题,源于对语文课堂的观察与思考。我们的课堂尤其是语文课,老师是“看”过课文,还是“读”过课文?要求学生课前读3-5遍,老师读了几遍?一般第二课时结束,学生能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低年级基本能够背诵下来。可是听课时常常发现课已上完,学生却不能熟读成诵。“看”课文,看的是篇章结构、层次脉络、主要内容,重在感悟、理解、分析、明理,“与作者共同的思考”;“读”课文,读的是文从字顺,琅琅上口,重在抛开身边事,全身心浸在语言文字里,“与作者悄然对话”,感受“语言的温度,字词的冷暖,标点符号也会说话”,引起感情共鸣。[2]
二、线上交流,完成集体备课和问题研讨
老师们一般会在网络社区参与课前研讨,大家一起研读本次课例研修的主题,分析研究教材,揣摩执教者设计意图,对教学设计进行讨论、修改。执教者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后,改进教学设计,最终形成能够承载“问题”的好案例。通过网上研讨,大部分老师都动起来了,执教者从老师们积极参与和建议中获得很多启示和帮助。
案例三:八年级英语下册第一单元B.2b《He lost His arm but is still climbing》课例研修经梳理、研讨,确定的研修主题是:微视频在英语短文教学的作用英语中的短文学习一直是学生的难点,在学习这篇短文时,我们的主研老师自己制作了和短文配套的微视频,先发在省基础教育平台上,英语教研组老师观看讨论后发现这个视频更适合配上英文字幕。根据研讨意见和建议,主研老师进一步优化视频,然后在我们学校的英语课上使用,效果不错。
三、线下实施,规范课堂实践环节
将承载“问题”的好案例放到实践中去,到课堂上试一试。教研活动组织者收集各位老师在网上研讨时的不同声音、各种问题,把对话、留言和反馈意见梳理出来,让老师们带着问题听课、观课。课堂上,参与教师认真听课、观察,做好记录。要求关注和研究与主题相关的有价值的具体情节,从情节(甚至细节)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情节中挖掘出情节背后的东西。比如,某节课观察视点是“如何开展合作学习”,观察者要观察记录合作学习的形式、次数,参与的人数,是否有效组织等等,用具体的情境和数据说话;观察视点如果是设问是否精当、有效,那就要记录问题的个数,将问题分层次,哪些是低效的碎问碎答。课后,所有参与人员反复观看整理好的材料和课堂实录视频,再组织研讨反馈。首先由执教者说课,重点说说研修主题和观察视点的确定,如何围绕“问题”设计教学,根据这一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是什么,提请参与教师围绕观察视点进行观察、评议;然后,由参与教师与执教者对话,向执教者汇报“基于研修主题我们观察到了什么(整体印象)”,向执教者反馈这样的观察结果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存在怎样的问题”;再次是双方共同讨论“我们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如果是我来上我打算怎么改”;最后是观察者向执教者分享“我从这堂课中学到了什么”。
四、展示分享,二次磨课,二次实践
将课堂实录视频、文本课例及相关教学资源上传至网站,再供老师们揣摩、研讨,二次磨课,二次上课,再实践再反思再跟进。老师们希望上好每一节课,把每一节课都当成是一次课例研修。
以上是以“课”为具体场境开展混合式研修的基本做法,需要研究的东西还很多,比如混合研修究竟混合什么,怎样设计,如何策划,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注意哪些问题等等。在活动过程中,收获很多,同时也有一些体会和困惑,与大家探讨。
确定主题和观察视点是课例研修的重点和首要任务。主题和视点准确了,后续的一系列活动才不会偏离方向。不少教师在进行课例研修时心中无主题,就当成一节公开课完成任务。就算有研修主题,主题与教学目标也界限不清,有的理解为主题即教学目标,主题表述亦为教学目标的语气和表达方法。可以用“年级段或知识模块+研修视点”的表述方法,如:中年级语文如何加强学生的阅读期待;“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要有正确的心态和端正的态度。观课议课不是给执教者挑毛病,执教者在心理上不要把自己置身于被评判的对象,被动地接受大家的意见。实施过程中发现,部分参与人员不能很好地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没有深入研究主研人员确定的研修主题和观察视点,发贴评论说着“本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信息化手段应用得当”这些放在哪里都准确的话。也有些教师像参与常规教研活动那样,课前研讨和课后议课面面俱到,观察视点不突出。有的教师观课之前没有任何准备,是直到坐进教室才知教学内容的,议课时我说我的,你说你的,说到哪里是哪里,“你好我好大家好”。目前观课议关注较多的还是“教得怎么样”,一方面反映出课堂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主观上的引导过多,关注学生、互动交流、质疑问难很难深入下去;另一方面也说明观察者们仍然关注“怎么教”,少关注或不知如何关注“怎么学”。
建设和用好个人网络研修社区。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是我们的组织我们的网上家园。一直以来,草根教研人员带领下的课例研修和教研活动,缺乏理论支撑和专业引领,也没有比较专业的教研组织,萝卜炒萝卜现象严重,希望 “让萝卜有点牛肉味”。部分想做事、想做好一些事的老师,找不到组织找不到家,不知该往何处去。近几年,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正在走向全省教师尤其是偏远农村学校和教师心中。研修社区、名师工作室,让专家、名师与广大教师“网来网去”成为可能,乡村教师能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引领。
教师借助于网络平台和课例研修共同体,共同探讨和应对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汲取他人经验,提升专业素养。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大家一起研究一个案例,将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通过课例研修和网络教研,乡村学校教师也能逐步实现“三个学会”:学会研究,促进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学会上课,促进教学实践能力的改变;学会教学,促进教学效果的改变。
[1]栾学东.信息化环境中校本研修的变化与发展.中国电化教育.2014(2)
[2]吴义昌.中小学教科研概念重构与规范化.中国教育学刊,北京,2012.11.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