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坚实支撑
2018-02-23海南省农业学校陈克文
□海南省农业学校 陈克文
2017年12月5号,是一个应该记入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产教融合作为立国兴邦的重大制度安排,从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的系统性、整体性上构建政府统筹、企业主体、人才培养、供需对接 “四位一体”的产教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产教融合迈向纵深发展新阶段。这是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国家竞争力最宽厚的基础和最坚实的支撑。
产教融合是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体现。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其中把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以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放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提出了要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报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实现教育内涵的发展。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就必须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一方面要站在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建设的角度,切实做好对融合发展模式的创新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要站在教育的角度,坚持内涵发展为核心,坚持课程、教师、机制等全要素创新,切实推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融合发展机制的创新运行。同时要通过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教育、人才、产业、创新的有效融通和有机链接,推动人力资源供给和经济发展新动能培育体制机制的改革,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扩大就业创业以及经济转型升级。
推动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破解产教二元结构。当前产教融合中的痛点和难点,从宏观上看,是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格局尚未确立;从微观上看,是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根本形成。可见,产教融合问题的体制性根源在于“产”和“教”二元结构。因此,要以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来破解产教二元结构。首先要让行业企业成为重要办学主体,这是完善现代办学体制和教育治理体系的一项制度创新;其次要坚持问题导向,重点聚焦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着力解决与就业市场、行业企业需求、创新创业和产教脱节问题,重点聚焦调动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参与的积极性,着力构建产教融合政策支撑体系;再次要将工匠精神的培养培育有机融入中小学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列入中小学课程并做为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施产教融合要切实把握三个核心问题,一是在“融合”的问题上,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主题,通过搭建政府统筹、企业主体、人才培养、供需对接“四位一体”平台,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二是在“谁来融合”问题上,将促进产教供需双方对接作为突破口,重点是强化行业指导、发展服务组织、打造信息平台,健全评价体系;在“怎样融合”的问题上,将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作为主动力,重点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落实财税用地政策、强化金融支持、开展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加强同国际交流合作。
产教融合唱响了教育综合改革的最强音。长期以来,人才培养和社会产业需求存在着相脱节、“两张皮”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在结构、质量、水平上不相适应,学生“眼高手低”现象比较普遍,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产教融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通过10年努力,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意见必定落地生根并长成参天大树,学校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企业重视“投资于人”的共识和气氛必将形成,教育必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和再生资源的“原动力”,产教融合必将成为教育结构的和谐与平衡发展以及人类进步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