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村官班”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探究
——以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为例
2018-02-23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朱晓帆
□ 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 朱晓帆
“农民村官班”实施十年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分析总结所取得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将有利于“农民村官班”管理工作的完善和理论提升,为进一步深化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依据。
一、提升教师队伍理论与实践技能水平,打造“双师”型教师,为“农民村官班”提供师资保障。
针对农民教育,是个针对特殊群体的教育,农民对事物的看法和要求极其简单,即实用有效。“农民村官班”的办学特点之一就是主动走进广大农村天地,走进黎村苗寨,把课堂搬到离农民最近的地方,让农民两不误——不误工时不误学时。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是将全新教育理念、知识技能应用到教学活动中的首要执行者,针对农民这一特殊群体的授课,倡导使用小型化、有效化和短平快的教学手段,如影像多媒体、小型微课、网络、大数据平台、技能小模块化教学以及通过班级微信群及网络平台开设空中第二课堂等。这就需要教师多深入生产实践和社会前沿性代表产业企业,掌握现代农业最前沿的行业行规标准和最新技术,让教师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以及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展开教学活动,从而取得更加有效的教学效果。
要想让农民学员获得更多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技能,教师队伍能力的提升就必然成为学校首要解决的任务。教师业务能力水平有两个方面: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过来验证完善提升理论,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两者均可以来自教师个人自学和学校培训(含送出培训),不管是通过教师个人的主观意识还是学校培训的客观要求,对于教师能力提升都应该从政策上给予肯定与奖励。只有从学校顶层设计上,引导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才能使其效果持续长久,才能鼓励广大教师持续积极提升自身的能力水平,从而提高学校整体的软实力——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农民村官班”顺利开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生源的严格筛选和多方位合理布局教学点,为完成职教教学目标提供便捷的学习平台。
生源需有针对性严格筛选。生源质量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农民村官班”办学的成败。在教学点以点串线,以线铺面的整体规划布局中,点的建立起到了关键的指向性,通过一个点最终铺成一个面,完成一个片区的受教育资源的汇聚,所以,点的合理建立可以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民村官班”在诞生之时就存在这些客观事实:一是学员分布地域广阔;二是学员有较大的自由度和组织纪律性较弱;三是学员思想意识进入稳定期,甚至根深蒂固,不易改造和吸收新事物;四是实践经验丰富,知识参差不齐,对理论、行业标准和规范管理等认知不足。这就给教学管理带来了若干问题。
1.人员分散,组织纪律性较弱,难以管理。农民学员分布在各个村落之中,他们有自己的家庭、农活及各类社会关系等,在没有足够师资和成本的情况下,学校的教学任务有相当一部分进行的是集体性教学,这就要求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点要汇聚所有的学员到某一个指定的教学点进行授课。面对如此庞大的离散和组织纪律性较弱的群体,管理难度可想而知。
2.思想发散,难以积聚。农民相对于普通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大龄人士,他们的“三观”基本已经确定,个人环境也已经熟悉,每一个人也都有自己长期以来养成的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要想通过几节课或者一个阶段性的教学改变认知实属不易,所以,“农民村官班”的授课首先更多是思想认知的碰撞——积聚又迸射。
3.知识和认知水平参差不齐,难以系统学习和掌握高新事物。现代农业耕作方式已经远远脱离传统的耕作模式,新技术、新方法、新概念屡屡推出,而多数学员由于条件限制,少有机会外出交流和学习,加上本身知识水平不高,面对多样式、革命式的创新方式方法难以系统消化理解。
破解“三难”困境,才能完成对“农民村官班”和农民学员进行有效的管理,提供便捷的教学点及布局和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凸显办学效果和提高社会影响力。
(1)生源需针对性筛选,确保基本质量关。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中,质量是决定性因素,“农民村官班”办学,同样离不开生源的质量,最低要求也要确保基本质量关,因为质量是决定因素,是生命线。再说,“农民村官班”办学的目标,是为培养新型农村建设带头人,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人才支持和后备力量,为解决“三农”问题破荒开路。所以对生源最起码的要求是在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中要起一定的作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比如村两委干部、种养大户、扎根农村有志向的中青年农民朋友等,同时要依托当地市县及乡镇人事组织管理部门,通过他们到村里面完成招生。这是个优势互补和共赢的局面,学校解决了针对性生源质量问题,当地政府解决了为农村发展而实施的农村人才储备“强基工程”,做出了民生政绩,同时也能顺带解决了教学场所,以及农民学员上课过于自由和组织性差的问题,为“农民村官班”办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与当地政府再深入沟通,农民上课误工补贴,学员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也会得到妥善处理。
(2)教学班培训点。培训点要考虑到交通的便利性和学员的相对集中性以及教学资源的临近性,以最小的运作成本获取最大的教学效果。
(3)优势资源示范点。有句话说:有图有真相。同样,有样就是说服力。要想具有最大的权威,就要建设示范性实训基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展示现代农业的生产过程。
(4)借助网络平台的支点。现如今是一个移动网络的时代,信息化的数据传输能实时有效地联系学员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校之间的信息沟通和资源的共享,利用这个支点挑动更多的资源,无限发挥他的作用效果。这是大数据时代,是社会高度发展创新的时代,也许通过一部手机,通过一个网络平台,就可以实现无限制地拉近了课堂和农民学员的距离,解决了农民居住过于分散,生产时间难于确定和上课难以分身等诸多问题,农民只要有空,打开手机就可以完成授课任务。这样开设的空中第二课堂,不仅仅是正常集中形式上课的一种有效补充,甚至会超越,成为最适合农民学员、最有效的上课手段。
三、统筹搭配社会教学资源库,为“农民村官班”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育教学需要具有一定的教学资源,单凭学校一己之力,根本无法在如此广阔的地域和如此多个行业中布局,外加学员需求的多样性,根本无法做到样样俱全,人人满意,这也势必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从而影响到整个“农民村官班”项目的进一步开展。
面对学员的多重需求,在社会中寻找不同类型的合作教学示范点,助推教学管理提升至新台阶,完善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是一项必须解决的任务。
1.以技术支持为帮手,共建教学资源库。追求新技术,完善自身不足,提高效益是多数村官班学员的初衷。学校作为一个大的平台,掌握着可观的信息资源,如果能及时输出,创出效益,将是两全其美的办法。
2.以角色互换为助手,完善教学资源库。学员既是受教育者,也应该是教育者。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他们都是教学资源库的一部分,而且是经历社会检验过的真实案例,是具有最大说服力和示范性。
3.以信息共享为推手,扩散教学资源库。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有效的信息共享将大大提高信息作用价值。学校是社会中的一个职能单位,有诸多优势可以完成信息资源的融汇和有效输出,让信息发挥其最大的社会价值。
4.以入股合作为伙伴,保障教学资源库。入股参产业经营与将使学校有拥有更多的教学资源支配权益。
四、建立专门的职能部门,为“农民村官班”提供厚实的后勤保障
鉴于“农民村官班”存在的特点和学校工作的整体安排,面对管理如此混杂大范围离散型人员,建立专门的职能部门,专人专责,规范管理,才保证信息资料传输的实时高效,服务到位。另由于“农民村官班”学员的先天条件(范围广、关系弱)所致,扁平型管理形态应该更为适合在此应用,但由于管理幅度过宽,会导致管理者负担过重或出现管理混乱,不利于村官班的整体发展。所以,学校建立相应的职能部门处理相关事项是十分必要的。
另学校也需要充分利用当前网络化、信息化的大趋势,把建立起来的网络平台作为媒介,加强学校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信息联系,构建多方双向直通信道,提高信息的扩散速率与质量,从第五维度填充完善日常教学管理的中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