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闽南文化,促进中学化学的教与学
2018-02-23
(福建省惠安荷山中学 福建泉州 362141)
闽南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分布范围为被誉称的“厦、漳、泉金三角”, 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一、闽南文化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
根据教育部2014年3月26号公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今后中国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让更多优秀的闽南文化走进课堂,可使学生的化学素养、核心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能在潜移默化中保护和传承闽南文化,让学生了解闽南的发展现状,热爱家乡,为今后参与闽南的建设奠定基础,即使以后不学习化学了,也会留下一段美好的经历;能促使教师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对教材有创造性的理解,也促使教师逐步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二、闽南文化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的现状
中高考压力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主观上不愿接受和参与闽南文化的学习,同时家长也怕分散学生精力,影响学生成绩,对闽南文化的传承形成较大的阻力。许多老师也因此不敢进行开发和利用闽南文化教学资源的试验。
现少数优秀的闽南文化已被多学科渗透进中学教学中,如被中国著名桥梁专家梁思成誉为中国桥梁重要里程碑的泉州洛阳桥,就为不同学科的教学服务,如语文学科的古诗词研究,数学学科的计算,物理学科的力学原理,化学学科的酸雨的产生及对古建筑的危害,生物学科的生态平衡、防生学,历史学科的宋朝经济发展的研究,地理学科的湿地保护、红树林,政治学科唯物辩证法教育等等,美术课的书法与写生等。
三、闽南文化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的方法研究
1.在课堂中渗透
化学教学中经常能涉及到传统文化,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挖掘所含的文化知识,把它加工成化学问题情境,将它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必然能够将化学课上得生机勃勃,老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兴趣,化学课将不复死气沉沉。以下有三个案例:
(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的新课引入,通过实物、图片或视频播放泉州的名小吃:土笋冻 、蚵仔煎 、烧肉粽 、面线糊等,然后由几个问题引出知识点的教学:这些都是我们泉州的名小吃,你们知道这些物质中提供了哪些营养物质?分析各自的利与弊?
(2)《燃烧》学习燃烧的条件时引入,播放泉州特色民俗表演“火鼎公婆”视频。提出问题:很多同学都看到过这个特色名俗表演,知道:它是利用木炭在铁锅中燃烧来制造“火鼎”效果,演员摇动扇子的目的是什么,涉及到什么样的燃烧知识呢?
(3)《几种常见的盐》学习碳酸钙时,先组织学生参观惠安的古民居建筑,课上再次介绍和展示泉州惠安古民居“石头房”及各式石雕和影雕、浔埔的“海蛎壳”房图片,得出:石头和海蛎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因此我们古人很早就懂得利用它,碳酸钙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就在我们身边。这样的引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2.在习题和考试试题中渗透
中学学生的天性是好动好玩,作业设计要摆脱单调乏味的重复抄写,增强趣味性。常规的习题主要体现的是化学知识,缺少真实性、生活气息等。而设计以闽南文化为背景的习题,能更接近生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做题的积极性也高。
闽南地区的中考化学试题中经常出现以闽南文化为素材的试题,如2016年泉州中考化学试卷第13题就以德化陶瓷、元宵花灯、提线木偶和地方名小吃面线糊为素材设计;如:
(1)泉州小吃“牛肉羹”的主要原料有牛肉、地瓜粉等,其中富含蛋白质的是___________ 。
(2)品尝名茶“铁观音”习惯先闻茶香。从微粒的观点解释能闻到茶香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
3.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中渗透
举办一些“寻找与闽南文化有关的化学知识”的兴趣小组活动。以下是作者所在学校的初三兴趣活动小组所完成的2个案例:
(1)学完微粒的性质,让兴趣小组找一找利用微粒性质的闽南文化。学生从泉州本地品茶表演中发现:品尝名茶“铁观音”习惯先闻茶;参观永春醋厂的传统制醋工艺时,一直能闻到浓郁的醋味;品尝泉州特色小吃,先闻到到食物的香味等。
(2)学完合成材料后, 让兴趣小组探究泉州提线木偶衣服的材料。
兴趣小组的部分成果展示:福建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源于秦汉。 如泉州电视台“泉州第一炮” 中的提线木偶的胡子是以蚕丝为材料制作的,衣服以棉花为材料的。
结语
总之,渗透闽南文化的化学教学要适合学生的心理水平和认知水平,不排斥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有度渗透,内容实在,不追求形式,题材需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产生共鸣。开发和利用闽南文化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在这一工作中,需要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需要化学一线教师积极的努力和不断探索。